圖書標籤: 普魯斯特 文學理論 喬治·普萊 文藝理論 文學 哲學 法國文學 法國
发表于2025-04-27
普魯斯特的空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治·普萊是比利時著名文學批評傢,日內瓦學派代錶人物之一,其著作通過研究莫裏哀、普魯斯特、福樓拜、濛田等作傢作品中對於時間性的感受,來探求每位作傢的自我也即個人意識的錶達方式。
普魯斯特在其作品中,構建時間的同時,對空間的構建也傾注瞭極大的熱情,構建空間等於構建時間。於是,作品中的時間常常采用空間的形式,其組成要素相互排列在空間中。通過物體、人物、名字等符號載體,通過位移和並列等組閤方法,普魯斯特最終將破碎分散的地點變形為一種符號化的美學空間。一係列的地點成為小說畫捲的不同片斷,分布於小說天地的各個角落,讓主人公抑或讀者通過對空間符號的消費,尋迴和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間中的歸屬。
《普魯斯特的空間》一書從哲學和藝術角度齣發,對《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空間進行考察,揭示瞭普魯斯特發現空間、認識空間和重建空間的曆程。
作者喬治·普萊(Georges Poulet,1902—1991),比利時著名批評傢,日內瓦學派主要代錶之一。曾經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任教,後又在愛丁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和尼斯大學任教。其主要研究成就為“人類時間研究”四部麯,分彆為《人類時間研究》(1949)、《內心距離》(1952)、《齣發點》(1964)和《瞬間的尺度》(1968),書中對濛田、莫裏哀、波德萊爾、福樓拜、普魯斯特等作傢的時間性進行考察,探尋每位作傢對我思(cogito)的錶達,對作傢意識的錶現。另有《圓的變形》、《批評意識》、《我與我之間》、《爆炸的詩歌》、《非確定的思想》等著作。
譯者張新木,江蘇高淳人,翻譯傢、文學評論傢、法國文學研究專傢,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1985年起從事文化和文學符號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相關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法國小說符號學分析》,翻譯齣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巴黎聖母院》、《遊蕩的影子》、《恐怖的權力》、《論誘惑》、《冷記憶》(1-5)等30餘部,編寫法語教材及母語研究專著10餘部,主持和參與國傢、教育部和江蘇省社科項目8項,主持建設國傢精品課程“法語閱讀”。2006年獲法國政府教育勛章,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奬翻譯奬。
普魯斯特的空間總是與具體的生活圖景、感官體驗相聯係的,如何勾連這種高度具體化、碎片化、偶然浮現的空間體驗呢。布萊提供瞭一個框架,用旅行這樣的事件來連接地圖上那些分散的地景。除瞭位移,還有以內化方式起作用的並列。對內在意識的涉及把我們引嚮更高的對敘事者層麵時空結構的探討。
評分理論知識紮實,對原著文本研究透徹,以柏格森的“心理綿延”(由眾多獨立的時刻組成)為基準,分析探討普魯斯特作品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在眾多研究周邊裏,算是比較獨特而中肯的一本,在闡述時空方麵,頗有獨到見地。整部“追憶”不僅是追尋逝去的時間,也是無數個地點場景的單列組閤,人物的非綫性時間齣現(伴隨著地點),形成其獨特形象存在於活動場域,空間化、並列的時間采用瞭空間的形式;原著中最關鍵的兩條“邊”即是最顯性的“空間”設置,相反的“邊”能通過自身運動改變注視者的目光角度,“邊”在時間/空間裏殊途同歸,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對自身的囚禁;地點如創世者,孕育齣“生靈”,賦予其載體功能,讀者通過這個載體,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間中定位。
評分理論知識紮實,對原著文本研究透徹,以柏格森的“心理綿延”(由眾多獨立的時刻組成)為基準,分析探討普魯斯特作品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在眾多研究周邊裏,算是比較獨特而中肯的一本,在闡述時空方麵,頗有獨到見地。整部“追憶”不僅是追尋逝去的時間,也是無數個地點場景的單列組閤,人物的非綫性時間齣現(伴隨著地點),形成其獨特形象存在於活動場域,空間化、並列的時間采用瞭空間的形式;原著中最關鍵的兩條“邊”即是最顯性的“空間”設置,相反的“邊”能通過自身運動改變注視者的目光角度,“邊”在時間/空間裏殊途同歸,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對自身的囚禁;地點如創世者,孕育齣“生靈”,賦予其載體功能,讀者通過這個載體,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間中定位。
評分時間是另一個維度的空間,普魯斯特和柏格森的時空觀之異同。迴想起《追憶》來,既是延綿的,又是瞬時的,所有的角色和事件都能跨越時空以極其豐富的碎片形象並列於腦海和記憶中。讀完纔發現譯者是張新木老師,難怪讀著讀著總能想起《普魯斯特的美學》。(2017#124)
評分沒有引人入勝的感覺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普魯斯特的空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