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耕望先生係現代卓越的曆史學傢。本書依嚴氏一生幾個重要轉捩分作六捲:1916至1936年為其早年生活及學習階段;1937至1944年為大學學習至入史語所前之階段;1945至1964年為在史語所專職會話;1965至1981年為在港執教階段;1982至1996年為退休至 去世的最後歲月 ; 1997年後以述其“身後文章事”為主;附錄嚴氏生平著作編年。俾治「歸田史學」者以一磚一瓦之用,也為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個鮮活的個案。
读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收获:一、钱穆从苏州到北京大学教学,与傅斯年相识,屡次被邀请至史语所,常作陪宴请重要外国学者。傅斯年意在以钱穆的著作破当时经学界之“今文学派”,乃及史学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但最终因史学理念的不同,二人分道扬镳到交恶,以至于傅斯年...
評分书本身编的不够好。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治史三书》里的,不如直接去读原书。 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读到第2页就觉得有讲的不清楚的地方。原文如下: 正如严先生的同门余英时所言:“像这样的大计划,在西方或日本都只能出之于集体实践一途,即由计划的主要执行人指导一二...
評分又一本知名学者的学术经历总结。学人记录,日记最好,即使如胡适般有意无意写给后人看,也有很大趣味和收获,唐君毅日记不知是否经过大的删减,较为简略,只记录每日所做何事,亦可从中看出学者的人格。书信其次,容易不连贯,但可观察学人出处进退,治学经验一般较零碎,但若...
評分书本身编的不够好。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治史三书》里的,不如直接去读原书。 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读到第2页就觉得有讲的不清楚的地方。原文如下: 正如严先生的同门余英时所言:“像这样的大计划,在西方或日本都只能出之于集体实践一途,即由计划的主要执行人指导一二...
評分读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收获:一、钱穆从苏州到北京大学教学,与傅斯年相识,屡次被邀请至史语所,常作陪宴请重要外国学者。傅斯年意在以钱穆的著作破当时经学界之“今文学派”,乃及史学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但最终因史学理念的不同,二人分道扬镳到交恶,以至于傅斯年...
寫的比較差,做編輯的齣身真的隻能是編輯編輯麼
评分先生齣身寒門,先後追隨錢穆、顧頡剛、傅斯年等名師,一生顛沛流離,經曆諸多風雨,始終沉潛學術,澹泊名利,孜孜不倦,死而後已。其為人也自奉儉薄,存心忠厚,篤於師友之誼。其為學也規模宏大,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洵如餘英時先生所言,是中國學術界的樸實楷模,令人欽佩不已。先生自述有雲:“勞我體智,逸我心境。靜閱世變,冷避驂乘。我行守狷,狂不角勝。勤寫自適,亦以獻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有聞先生之風而興起者,予小子與共之!歲次乙未元宵佳節筱堂濡筆記於長沙望嶽樓,是日微雨輕寒也。
评分72.“深深雷到”、“並未得享高壽”?
评分前半部分寫嚴氏求學及謀職時期情愫、師生情誼,讀來還是很有感觸的。
评分書中提供的新材料很少,大多數內容均齣自《治史三書》及已齣版的有關嚴氏的文章,且有些段落與嚴氏幾無關係,頗有湊字數,充篇幅之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