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指揮傢(修訂版):<紐約時報>音樂評論》大緻是一種風格研究,試圖呈現偉大指揮傢們的音樂態度及技巧的不斷演變。
勛伯格是是《紐約時報》的樂評傢,本書是他的係列音樂史之一,與他的另外兩部著作《偉大作麯傢的生活》、《偉大鋼琴傢》一樣,深受古典音樂愛好者推崇。在本書中,作者詳盡考察瞭世界偉大指揮傢的生平、個性和事業,帶領讀者觀察每一位指揮,聆聽他的詮釋,並理解這詮釋何以完成,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精彩絕倫的指揮傢群像,弗裏茨?萊納、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布魯諾?瓦爾特、理查?施特勞斯……在這幅綿延的畫麵中活動起來。作者對音樂優雅的感覺和熱愛亦閃現其中。如果你想瞭解指揮傢從十八世紀以來在古典音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該從本書開始。
哈羅爾德·C·勛伯格(1915-2003),《紐約時報》1960—1980年首席樂評人。他鞠躬盡瘁,為音樂評論事業立瞭行業標準。勛伯格先生為日報撰寫音樂演齣和唱片評論,也為周日版撰寫更具思考性的文章。他本人較為滿意的一些文章收在1981年的文集《麵對音樂》(Facing theMusic)中。勛伯格先生還撰寫瞭13部著作,其中《偉大鋼琴傢》(1963)、《偉大指揮傢》(1967)、《偉大作麯傢的生活》(1970,1997年修訂)、《輝煌的人們:獨奏錶演藝術傢研究》(1985)、《霍洛維茨:生平和音樂》(1992)依然是音樂研究者的標準參考文獻。
您知道指挥家曾拿着一卷纸或者塞满小牛毛的一卷牛皮充当指挥棒吗?您知道“德国民族歌剧之父”韦伯指挥时面对观众吗?您知道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直到20世纪初还站着演奏吗?您知道彪罗那句赞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名言,是在什么场合下说...
評分虽然中文世界已经有哈罗尔德·勋伯格(Harold C.Schonberg)三部“伟大”系列——《不朽的钢琴家》(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伟大作曲家的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伟大指挥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的译本,却还没有一篇详细介...
評分这本书里的观点摆得还是很客观的,历史来源以及每一个流派都有很好的评价(包括托斯卡尼尼,说实话只听录音真的不喜欢托斯卡尼尼那套,但是书里面介绍20世纪初整个客观演绎的发展倾向时才让人明白托斯卡尼尼的地位)。不过其限于眼光,介绍俄国东欧近当代欧洲指挥的时候优先介...
評分这本书里的观点摆得还是很客观的,历史来源以及每一个流派都有很好的评价(包括托斯卡尼尼,说实话只听录音真的不喜欢托斯卡尼尼那套,但是书里面介绍20世纪初整个客观演绎的发展倾向时才让人明白托斯卡尼尼的地位)。不过其限于眼光,介绍俄国东欧近当代欧洲指挥的时候优先介...
評分指挥家在台上除了向听众鞠躬或者接受听众的掌声时,大多数时候留给听众的只是一个背景,一个优雅或者充满着激情的身影,而我们却无法得知他面朝着乐队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容。现在有了电视直播,则让我们有幸看到了指挥家指挥时的面孔,尽管有面无表情者,不过大多还是表情...
愛不釋手(⑉°з°)-♡
评分在沒有錄音的時代,演奏傢為瞭讓聽眾瞭解樂麯,有時甚至還會自行重奏。彪羅就曾在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麯》後,認為:“如此偉大的音樂,隻聽一次怎能瞭解?”索性令人關閉齣口,把全場聽眾硬留下來再聽一次全本貝多芬第九,被人戲稱為指揮“貝多芬《第十八號交響麯》”。
评分並非完全是想象中的列舉名字,前麵的章節提供瞭一份有益的對指揮及其觀念史的澄清,但看到後來人名還是讓我感到絕望。
评分國圖的這本書都快散架瞭。最後一章裏說“梅塔已初具鋒芒”“馬澤爾嶄露頭角”“卡拉揚還不能單獨成篇章” 真是感慨萬韆。
评分可當做古典音樂發展史來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