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杨绛文集》8卷。
2016.3.7 看着书扉页杨先生三十多年前的笑容,想着那笑从“我们仨”到“我们俩”,再到“我一人”,依旧温暖。 是从我不大喜欢《围城》谈起,便说到了杨绛,阿当(哥哥)给我推荐了《干校六记》,说“又薄又好读”,之后感触良多地说了好多好多温情片刻。 六篇像日记...
评分读《我们仨》时隐隐作痛的东西,在这书里全然读到了。之前对上山下乡没有血肉认识,只隐约记得小时候在史铁生的几篇文章里有所接触,不过早已忘得没影了,显然也是没读进去。而这次换了“老年”角度,听杨绛先生说她在干校的一些经历,生动真实得让我感觉好像自己前世去过一样...
评分《干校六记》杨绛 三联书店 干校六记,六篇。作者哀而不伤的笔触,却着实触动了我心的全部哀伤。合上书页出门去,迎着夕阳,内心升腾出巨大的荒凉。 写学部的知识分子们被放下书本,体力劳动。挖防空洞,把书书橱搬来搬去“全是由年轻人狠命用肩膀扛,贴身的衣衫磨破,露出肉...
评分杨绛随“连”下干校的时候,我的年纪还小,才满月没有几天。我一直感觉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年代,人长得快,可是岁月蹒跚,景物依旧。我的意思是生活和周遭十几年没有什么变化。仿佛门前总是那些树,一年四季更换着叶子,也不见长,好像总是那样;而树干里的年轮一...
评分一向觉得大多数人的散文都写得比小说强。杨先生的这本书就说明了这个理。读读这本书,会对生活少很多牢骚,对人增添很多爱——因能帮助看透很多事,因此不强求他人,于是对人多爱。 人真有韧性,不可思议。
唯有豁达,才能让人把苦难的记忆,描写得如此清新和舒畅,也唯有先生,能用轻描淡写的笔触,勾勒出那段集体黑暗岁月中的乐观与淡定。
评分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排着队去做农活,单是这一幅画面就足够荒诞了。遗憾的是(以前也这么想过),像杨绛这样有深厚功底的作家,为什么不能写得更决绝更有力一点?但是转念一想,也许正是靠着传统知识分子那种隐忍的“豁达”精神,他们才得以度过那段非人性的年代。这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式的悖论。
评分32开本,62页。就如杨先生自己也说是“琐事历历”,当真是一桩一桩的琐碎,看的我都困了。 我就是修养不够,所以看杨先生写出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看到的全是生生憋出来的淡然,看的不痛快,很辛苦。隔日还是看回汪曾祺吧。
评分《干校六记》记的是小心翼翼,记的是小心翼翼之下的人之“常情”,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依然故我。”想起张国荣的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评分佩服两位老人在那样动乱年代的心态,不管环境的恶劣,承受多大压力和打击,永远是那么积极的生活,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也羡慕这样的夫妻状态,没有甜言蜜语惊天动地却是秀了满书的恩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