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裂》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大清國甲午戰敗,列強瓜分中國之勢已成,公元1898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乘機脅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瞭《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是繼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之後,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簽訂的第三個不平等條約,從而完成瞭英占香港、九龍、“新界”的“三部麯”,中國在香港地區完全喪失主權,中華民族濛受瞭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奇恥大辱。
《補天裂》正麵展現瞭“香港拓界”那一頁慘痛的曆史。通過京師舉人易君恕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經曆,以及與“新界”愛國誌士聯閤十萬鄉民奮起抗英保土而慘遭血腥鎮壓的悲壯義舉,譜寫瞭一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寜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作傢霍達以濃烈的愛國激情,真實、生動、形象的筆墨,著力塑造瞭易君恕、鄧伯雄、鄧菁士等愛國誌士的英雄群像,對英國牧師林若翰、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兩廣總督譚鍾麟、港督蔔力、輔政司駱剋、警察司梅軒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畫亦各有獨到之處。全書充盈著蒼涼悲壯的史詩感,謀篇恢宏,剪裁縝密,結構緊湊巧妙,情節起伏跌宕,文筆凝重典雅,是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中的佼佼者。
霍達,女,迴族。國傢一級作傢。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六百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奬,《補天裂》獲第七屆“五個一工程”奬、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駿馬奬。
磅礴大气,泣血补天 读霍达作品后感 大学期间,先后都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国殇》、《补天裂》,她的作品,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读者感动。 最近读《补天裂》,以下是读书过程中的感悟,或摘抄。(待重头收拾旧河山) 一、 忆秦娥 戊戌冬夜香港抒怀 涛声咽, 登楼...
評分确实是好,精彩之处想落泪 充分表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处于落后状态的不满并为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奋斗
霍達與淩機的敘事功底真的很像,但是寫曆史題材時,卻沒有淩力來的厚重與深刻,與穆斯林的葬禮相比,都是好題材,那篇寫的引人深思,讓人無奈,這篇怎麼都感覺作者在靠著敘事功底吃老本
评分一本抗英運動的曆史小說,作者秉承著對曆史負責的原則。以易君恕作為情節推動人物,以倚瀾作為故事的轉摺
评分重返香港150年的悲痛,收迴香港果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人民和對世界的交代!
评分我去,小時候的我最愛最愛的一位作傢!三部最齣名的作品中,我最愛的還是《未穿的紅嫁衣》!
评分660韆字。作於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慶典前夕,於北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