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桑兵
出品人:谭徐锋工作室
页数:302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0
价格:48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3174195
丛书系列:中华学人丛书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桑兵
  • 近代史
  • 国学
  • 思想史
  • 民国史
  • 學術史
  • 中国近代史
  • 晚清
  • 民国
  • 国学研究
  • 传统文化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献学
  • 儒学
  • 近代中国
  • 文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目录信息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 西人东来
二 科学与学科
三 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 粤人与南学
二 太炎门生
三 新文化派
四 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 史家之总法
二 议论与讲学
三 南北异同
四 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以整理国故为中心
一 日本:有信有疑
二 韩国:声应气求
三 欧美:汉学专利
四 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 新兴学科
二 意在结盟
三 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 入院因缘
二 师生名分
三 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不古不今
二 咸同之世
三 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
一 独吾陈君
二 海内公意
三 汉学正统
四 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 旧嫌新隙
二 文理争风
三 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 作案动机
二 案中有案
三 意在争胜
四 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为中心
一 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 新旧难辨
三 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 专精与博通
再版后记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 著述文献
二 报刊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桑兵老师在本书绪论中,阐明了本书的写作意图。国老儒宗有“学”而不得其位,与当时世风之下鼓动大众的“术”风行有着重大关系。桑老师在书中写出了国学在晚清民国艰难时局下发展的脉络。 本书第一章阐明了国学与西学的关系。西学刺激了国学研究的兴起,更制约了其发展。首先,...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评分

其实读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件无心之事。记得先前读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之时,很赞叹他的视野的开阔和辨析的缜密,尤其是驾驭纷繁复杂的材料为己所用的纯熟,总是骎骎焉显出一种精粹而綽厉的气度。后来多有留意他的专著与论文,虽学术领域不一类,但他的对于晚清民国的...  

评分

桑兵老师在本书绪论中,阐明了本书的写作意图。国老儒宗有“学”而不得其位,与当时世风之下鼓动大众的“术”风行有着重大关系。桑老师在书中写出了国学在晚清民国艰难时局下发展的脉络。 本书第一章阐明了国学与西学的关系。西学刺激了国学研究的兴起,更制约了其发展。首先,...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用户评价

评分

只陈寅恪两章。

评分

本书包括若干人物专题研究,包括陈寅恪、陈垣、胡适、傅斯年;民国主要学术研究机构下学人团体和学术主流思潮下人事的兴替和变迁,其中有严谨的史实考据、深刻的治学方法。视野上包括讨论日本、韩国、欧美方面史学思潮对国内学术的影响,虽然这方面内容所涉不多。在风格上,谨言、思辨、见功力仍然是桑师的优长

评分

补标

评分

主要是民国“国学”学科体系的变动以及学人间的关系网络、治史态度。在桑先生看来贯穿民国学界的矛盾,一是新旧(浙派太炎弟子、北大胡适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对派),二是汉宋(考据与义理、为学术而学术亦为现实而学术)。治史不能专讲掌故,亦不能不讲掌故。论文集形式,许多材料多篇反复引用,未免令人畅读时失了许多兴致。单篇来看讨论地缘流派还有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印象最深。

评分

促使我彻底放弃近代史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