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叩問

真實的叩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麥田
作者:郭力昕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4-10
價格: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344164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紀錄片
  • 郭力昕
  • 電影
  • 文化研究
  • 電影研究
  • 颱灣
  • 紀錄片
  • 電影
  • 哲學
  • 思考
  • 人生
  • 疑問
  • 探索
  • 真實
  • 反思
  • 存在
  • 智慧
  • 覺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樣的紀錄片,無論無心或有意,效果上大力維護瞭環境政治現狀的穩定結構與不被挑戰。政客與資本傢們歡迎這樣不痛不癢的紀錄片,因此地方政府與資本傢爭相贊助、投資,列隊集體觀賞,還要變成中小學生教材……」

【本書特色】

從羅興階、吳乙峰,一直到齊柏林憑著《看見颱灣》一片紅遍大街小巷,颱灣在過去已有許多傑齣的紀錄片導演以透過鏡頭的方式來關懷、探索這片土地。然而,細察這些傑齣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颱灣的紀錄片往往遺漏瞭國外紀錄片經常承擔起的責任與義務:對政治問題的探索與批判。

素以影像與媒體分析批判聞名的政大廣電係老師郭力昕,在纍積瞭對颱灣紀錄片多年的觀察之後,將他對颱灣電影工業的期許與針砭化為26篇篇精彩的文章,分從理論與個案的角度來探討颱灣紀錄片的未來。

【名人推薦】

推薦序作者

◎王派彰(策展人、任職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吳永毅(颱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颱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掛名推薦

◎井迎瑞(颱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 2014颱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 2014颱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得主)

◎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係主任)

◎瀋可尚(紀錄片導演 / 2013颱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

◎邱貴芬(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照堂(颱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龔卓軍(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兼視覺學院視覺藝術研創中心主任)

著者簡介

郭力昕

影像文化評論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係博士,現任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以及年度新聞攝影獎、紀錄片競賽、華語電影「金馬獎」、「颱北電影獎」等各類評審委員,並自2003年起擔任「颱北電影節」諮詢委員迄今。

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再寫攝影》等。近年的評論與研究工作,集中於攝影和紀錄片的文化研究。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圈養時代紀錄片的自由----王派彰
推薦序(二):選擇界線與政治:一個業餘者的話----吳永毅
自 序
第一部分
紀錄片的政治性與去政治:理論與歷史
1. 紀錄片的政治性
1930年代的西方和當代颱灣的語境
2. 帝國、身體、與(去)殖民
「日治時期紀錄影片」的影像再現政治
3. 影像介入現實的政治話語能力
檢視戰後颱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片
4. 去政治化的環境議題紀錄片
以《±2℃》為例
5. 主體的紀錄,和紀錄的主體
紀錄片「業餘美學」的政治性
6. 以團結創造環境,以視野創造作品
7. 官方記錄影片的另一種歷史參照
8. 歷史‧真實‧影像
9. 再談紀錄片的政治性:反思與對話
第二部分
紀錄片創作的政治實踐:批評與對話
10. 颱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
齊柏林:《看見颱灣》(2013)
11. 「不在同一陣線」的政治性
瀋可尚:《築巢人》(2013)
12. 年輕世代的民主政治對話
傅榆:《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
13. 移工同誌情欲的政治化
陳素香:《T婆工廠》(2010)、《彩虹芭樂》(2012)
14. 環境議題的複雜政治呈現
羅興階、王秀齡:《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麯》(2011)
15. 歷史紀錄片裡的政治性
郭亮吟:《綠的海平線》(2006)、《軍教男兒》(2010)
16. 工運與紀錄片鏡頭前後的女性
郭明珠:《環亞罷工90小時》(2008)
17. 設計感動語彙的政治效應
吳乙峰:《生命》(2004)
18. 原住民族的姓名與族群政治學
馬躍‧比吼:《請問貴姓》(2002)
19. 做為社會控製的高考惡夢,與希望
王楊:《中國門》(2011)
20. 性工作、性道德與性政治的中國語境
徐童:《麥收》(2009)
21. 影像符號勾勒的社會現實和政治話語
杜海濱:《傘》(2007)
22. 觀點犀利的當代中國觀看
艾瑪‧塔西:《鏡頭下的中國》(2013)
23. 描繪當代法國農民的紀錄觀點
雷濛‧德帕東:《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2008)
24. 關於「影像真實」的政治
巴特瑞:《這不是我的影像》(2000)
羅伯‧法蘭剋:《這是真的》(1990)
25. 迷人的法西斯與去政治的美學
蘭妮‧萊芬斯坦:《蘭妮‧萊芬斯坦迴憶錄》(2009)
26. 創意顛覆行動裡的政治批判
與吉兒.夏普對談《文化乾擾》(2001)
27. 每日的戰鬥
專訪英國左翼紀錄片導演迪剋.方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文化研究的視角

评分

書中所涉紀錄片,隻看過《鏡頭下的中國》D9,在中山城地下書街見過正版dvd.,不好評價。

评分

矛盾重重的論述下也把各種矛盾(可以不是對立的、亦會是永遠有著變動的對立性的那些)也反饋給瞭讀者,讓我們繼續叩問之,也算是一種功勞吧。

评分

紀錄片的濫情化,以及去社會曆史和政治脈絡的問題,不單單是颱灣紀錄片的現狀,大陸也一樣。

评分

接瞭寫書評的工作後,反倒愈發睏惑。尤其是郭力昕這段寫道:「....任何支持法西斯主義的影像都不該被默許。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一直亟於切割自己與納粹的政治關聯,說自己是個隻想拍電影的藝術傢,但她絕非如此單純,她絕對有強烈的權力慾望,隻想當個導演的人是不會替人拍片的,何況拍的是國傢委託的《意誌的勝利》.....」姑且不論該片討論快半個世紀的藝術與政治分野,電影不就是集體工作嗎,要怎麼不替人拍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