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对孪生兄妹牵引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卑微与愚昧。在那个"应该爱谁,怎样去爱,以及爱到什么程度"的律法里,重新感知了自以为熟悉、不必多加观照的本我,再一次探测心灵的深度。《微物之神》出版于1997年,是一部获得英国布克奖、全美图书奖、全球销售超过600万册的旷世之作。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
故事梗概大概两百字就能说清楚,而且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整个书的悲伤情绪太浓重了,淹没性的。老少两对男女主人公都太无辜了,几近完美受害人。以上都是我通常不赞赏的因素,但是在这本书里都不觉得太别扭。只有要将故事嵌入历史的强烈动机,以历史来解释命运、甚至控诉历史的...
评分如果作者可以被称为其笔下世界的神灵,V.S.奈保尔无疑是一位主神,一位因陀罗,苏利耶,不,甚至是一位毗湿努:他驾驭雷电的车辇,从圣山顶峰降临幽暗的国度,挥舞着他的黄金之杵,宝轮和法螺;他居高临下,他光芒四射,他怒气冲冲,面对脚下这片“受伤的文明”指手画脚,挥斥...
评分故事从重归故里开始,瑞海儿回到阔别已久的印度来见她分别二十三年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于是,回忆就像毒瘤般侵袭了她,四处蔓延无处不在。 这就是98年的布克奖《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如同一名外科医生,在病态的身体上一层层的寻找病因,过程是残酷的。 ...
评分与读过的一些关于印度学术著作之干瘪、之片面对照,但觉只有文学才能“真实”的、“科学”的记录下某个“文明”的生活。这本小说除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时代语境,其实最精彩、最具穿透力的是无数细碎感官场景。这里的微物,不只是微小的,也是卑微的、微贱的,却也在这些极致的物质性感受中到达一种幽微的神妙之境。读到快收尾的神现的悲剧设计,才又被哪个基调的社会历史大隐喻给攫住。话说回来,那些繁复破碎混杂的物境也只有在后殖民的现实语境中去读才有最大的神奇、更大的力量。
评分印度一个如此光怪陆离的地方,我们从方方面面看到它的落后腐烂,宗教种性制度将人分为无法跨越的三六九等。十几年前第一次阅读,很多内容早已记不得了,如今的我已经到了书里写的那个不老也不年轻,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纪。再次翻阅,一种充满诗意的悲哀,美丽又残酷,死亡或死亡的阴影贯穿其中,有的人早已死去,而有的人随着活着也仅剩下躯壳。没有规律的叙述顺序,翻开哪一页,都值得一读再读。如此丰富的细节,甚至能在字里行间闻到果酱的甜腻味道,粘稠湿热空气中的水分子,伸手摸到那些老旧的沙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悲剧必定会发生,那些所谓的原因,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历史细节汇流而成,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切都要付出代价。他们都是微物之神,没有在沙滩上留下足印,没有在水中留下涟漪,没有在镜中留下映像。
评分这是我读过的最美的书
评分一切卑微之物被神圣化,可以变成对某些宏大之物的追求。
评分3.5☆ 还可以吧。印度社会小说,各种不平等,不过我更喜欢最后那篇关于小说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