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东野圭吾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
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信》最早在“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于2003年3月由每曰新闻社出版单行本。三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偶像影星山田孝之、玉山铁二和泽尻英龙华担当主演。2006年底,与电影同期推出的文库本小说,一个月内即热卖100万册,创下了出版方“文艺春秋”旗下图书销量突破百万的最快纪录。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2月4日大阪府大阪市出生,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曾在汽车零件供货商日本电装担任工程师,1985年以《放学后》初涉文坛,并一举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随即东野圭吾开始了专职写作。20多年来东野圭吾出版作品逾60部,屡获大奖。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其后陆续凭借《秘密》(1998)、《白夜行》(1999)、《单恋》(2001)、《信》(2003)、《幻夜》(2004)多次入围直木奖。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让东野圭吾迎来事业的最高峰,该书荣获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及当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的第1名,创造了日本推理文坛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奇迹。
东野圭吾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之后作风逐渐超越推理小说的框架。其创作力旺盛,让他跃居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顶尖作家,而缜密的逻辑性和案件之下隐藏的深情,更让东野圭吾成为最受日本影视界欢迎的作家,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均大受欢迎。
诚然,无论是残疾人士还是服刑者的家属,从社会角度而言,都是呼吁关注和消除歧视的,因为这些人本身的确没有过错。毫无疑问,公交车上残疾座位的设立、教师在课堂上说“不要歧视某位同学”,或者村长到各户去告之“不要歧视你的邻居,即使他们是犯罪者家属”。 然而这似...
评分 评分尽管推理的成分很少,但东野的作品每一次都不会令人失望。逃避还是堂堂正正?不是自己做的选择就没有意义。 ——S.T. 2010.3.18 (摘自图书馆所借《信》书末不明人士的一段铅笔字) 1缘起 这是我借的书《信》最后一页不明人士用铅笔加...
评分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作品,超过了《嫌疑犯的献身》。 但的确不是本格派小说,甚至不是侦探小说,但那又怎么样。 断壁残垣。慢慢地寻找食物,衣服,一切“有用”的东西,只看见苍痍满目,到处都是灰烬。 可是在灰烬中细细拨弄出微暗的火,星星点点,聚拢起来,保存着,...
评分2009-10-28 数下来,今年我看了四五本东野圭吾的书,这还只是他众多著作中的一小部分。 在我看来,东野似乎看不上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那些计量,他的故事,鲜有血淋淋的场面,不搞一惊一乍的悚然,只是潜移默化埋下结结实实环环相套的线索。这些线索也从不是静止着等人去破解...
一个杀人犯的弟弟应该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小心翼翼生活而不被歧视呢?这是东野圭吾在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小说情节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套。但是却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东野小说。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只是堂堂正正做人,只不过是一种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手段。每个普通人都会用标签来对待别人。如果不希望被贴标签,应该更积极的去改变、争取别人的好感。 而不是简单认为,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别人就必须无理由理解接纳自己。
评分社长什么的,太虚假造作,唱高调
评分太沉重了。读起来好难过。对于没有亲人的人来说,有些关系,是沉重的羁绊,也是活着的意义。
评分读起来很沉重的故事。“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是的,这种现象并不能责怪任何一个人,人们可以很善良、可以理解犯罪者家属同样是受害者,却无法消除内心的芥蒂,只好竖起高墙。这无关人性冷暖,每个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人类社会能顺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正如残酷的适者生存制度,大集合的发展是不会顾忌每个个体的感受的,直贵这样的悲剧让人唏嘘却又感到无力。说回故事本身,作者似乎想升华一下情节,让直贵明白想往前走就得与过去断绝一切关系,但感觉有些牵强,除了断了与哥哥的书信以外,搬家、隐瞒自己信息完全和过去所做的没有区别,所以并未给人一种直贵开始新生活的感觉,而且如果这样就能甩掉一切,也和作者所表述的“亲属受到的歧视是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的理念违背,所以这个情节发展个人觉得不好。另外很奇怪日本人日常对话都用书中的语气吗?
评分过于致郁了,真是个令人绝望的社会。人类的极度恶心和自私偏见深入骨髓,读完觉得无比肮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