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日本山口县光市,二十三岁的本村洋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女被惨遭杀害。一场为妻女讨回公道,持续九年的诉讼案由此拉开。
在这九年当中,面对保护嫌疑犯的司法体系,面对打着“保护人权”旗号的律师团,面对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面对着嫌疑犯注定不会被判死刑的绝望当中,本村洋孤军奋战。在这三千多个绝望的日子里,本村洋的努力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日本连续三任首相都关注到这个案件,日本的司法体系因为此案得以修正。更重要的是,本村洋的努力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死刑为什么需要存在。
门田隆将:日本著名记者和作家。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以报章杂志为主要活动舞台,于政治、经济、司法、社会、历史等广泛的领域皆相当活跃。著有《直视死亡深渊的男人—吉田昌郎与福岛核电站的500日》等多部畅销著作。
关于日本“光市母女被杀事件”的纪实文学。由于嫌疑人未成年而受到法律和人权团体的保护,丈夫诉讼九年最终判处其死刑并修正日本司法体系。故事本来很吸引人的,对被害者权利的保护也确实亟待改进,但令人失望的是本书作为纪实文学,主观倾向性太强,对死刑的看法太过情绪化,...
评分 评分“绝望”一词,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没有希望。在经历重大挫折,变故后,对是否活下去有很大的质疑。 在《与绝望抗争》中,主人公在回到家后,亲眼目睹妻女被杀的惨状,就是绝望的这种心情。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没有经历过,你不知道那种痛”。妻女被惨遭杀害与生老病死的自然死...
评分 评分关于日本“光市母女被杀事件”的纪实文学。由于嫌疑人未成年而受到法律和人权团体的保护,丈夫诉讼九年最终判处其死刑并修正日本司法体系。故事本来很吸引人的,对被害者权利的保护也确实亟待改进,但令人失望的是本书作为纪实文学,主观倾向性太强,对死刑的看法太过情绪化,...
(No.29Jun02)作为一本纪实文学是不够格的,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把读者的感情引导了对本村的同情与对F和司法体系的憎恶。但多角度的叙述和庭审材料和本村的陈述的摘录,还是让本书有血有肉读起来有味道。看罢对于死刑有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1999年发生的“光市母女被杀事件”是日本司法史上标志性的案件,历时13年的漫长审判,于2012年2月20日最高法院作出终审裁决:死刑!这意味着日本战后第一例对刚满18岁的犯人做出死刑判决。对于这个结果,受害者遗族与“保留死刑派”认为大快人心,是对饱受诟病的日本所谓“少年法”里程碑式的胜利;人权律师与“废除死刑派”则认为是典型的国家司法向暴民情绪的迎合与妥协,是人权与法制之耻。其中是非曲直,各执一词。但本书作者的立场倒是旗帜鲜明:“对于自己亲手葬送的生命,就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偿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死刑是否就是终极的正义?脱离哲学层面的思辨,下沉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去感受每一个受害者的痛苦,去审视每一个杀人者的灵魂,应该保留死刑吗?这扣问着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原则与良知。
评分遇到个好导演改编成电影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这是纪实文学,评论里是有很多没仔细了解就阅读吗,还想当新闻和学术研究看?作者和木村洋从案发后就开始接触,必定会有所倾向性和情绪,虽然我是觉得里面对被告者的描述有很大程度是作者的断言。被害者也是刑事案件中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没有了死刑,大家还会这么关注这场审判的结果吗?正因为有死刑的存在,F才会正视自己的罪行】
评分作为纪实文学来讲,情绪描述太过于主观化,当小说看还是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