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丁燕,诗人,作家。二十世纪70年代生于新疆哈密,汉族。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诗作入选百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午夜葡萄园》,曾获得多种诗歌奖项,2011年获第三届“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
同时从事小说、散文、评论创作,有长篇小说《木兰》、散文集《和生命约会四十周》、《王洛宾音乐地图》等。
2010年迁居广东东莞, 专事写作,系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
看《工厂女孩》使我想起了2008年的一次个人“调研”。当时正值金融风暴,然而到底那场太平洋的风暴对我们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媒体却对此莫衷一是,也有媒体报道在东莞的鞋业频临倒闭。当时,我跟着我爸开着自家的小福特跑去厚街转了一转。现在想来确实好笑,唯一的解释是,我闲...
评分最近连着读了丁燕的《工厂女孩》与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但我喜欢前者更多。张彤禾拿自己因求学工作的漂泊与女工们因生活所迫的迁徙联系在一起,说着对家这个概念的认识模糊。但张的处境显然比女工们好很多,她以俯视的姿态记录女工的哀乐,替她们叹气抱苦,并用宏观视角从大...
评分【写在前面】 是因为在诗人丁燕的微博上看见说,为了写这本书,她自己去了东莞的电子厂车间里工作了200天,亲身经历了年轻外来女工们经历的生活,引起了我想要阅读的极大的兴趣。她写她们:“工厂的日子,是一连串的因果链条,没有什么人会对女孩子夭折的青春负责,她们沉...
评分她的他城 ——《工厂女孩》,属于中国的城乡故事 城市的兴衰总是伴随着人的来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与十余载接轨国际的世界大门的敞开,在改变中国人原本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在变革中国的乡村。我们都是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然而地域与经历却已然改变了这片土地上原本...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东莞出名了,据说在东莞打工的姑娘们回家家里人眼神都不对劲。色情业大概太博眼球,搞的大家都无视了东莞比KTV多得多的流水线。看到有人指责说那些小姐贪懒,为什么不学学工厂里她们的姐妹。说话人屁股舒舒服服陷在演播室的软沙发上。 "在道德上指责女人软弱很...
不喜欢作者的文风,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隔离感。相较而言还是觉得张彤禾的更真实些。
评分难免要与张彤禾的相同题材做出对比。首先,丁燕毕竟是诗人,文笔比起张彤禾要好很多。而且,作者是真正打入敌人内部创作此书,没有张彤禾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人看着更舒服一点。
评分丁燕的《工厂女孩》是帮部门图书馆最早购买的一批书,本来想着可以慢慢看,不料竟然遗失了。要我再买一本肯定不甘心,好在还有电子书。说起工厂女孩,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在水果机里面留照片的那个小姑娘了吧,可惜现实总是没有相片中的笑容那么美好。这本书应该算是丁燕自我突破的一次尝试,2010年至2012年间,三十多岁的作者乔装在东莞三家工厂做基层员工,尝试了各种工种,结识了不同女工人群,利用吃饭、上洗手间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把身边女工的故事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后来利用这十几万留下的文字,编辑成了这本《工厂女孩》。书中留下的都是一个一个平凡的底层故事(请原谅我使用底层这个词语,只是一下子想不到更好的用词),没有所谓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靓男俊女的主角,没有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没有所谓的青春扬帆起航。只有赤裸裸的
评分抒情太多了 还不如那本打工女孩呢
评分充斥着无病呻吟的伪纪实文学,真可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