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以记录死亡为主题,作者从对生命关注出发,忠实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全书以简洁忠实的语言,尽量真切地传达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努力使这一陌生的经验能够容纳和安放人性,体现在世的艰辛与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还是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的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有《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让沉默之物发声》等作品二百余万字。
长期在财经、凤凰周刊、新京报等媒体任职,现任《博客天下》资深主笔。曾发表《北京SARS后患者骨坏死调查》《血煤上的青苔》《守夜人高华》等有影响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关于高华的特稿获腾讯网2012年度特稿奖励暨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2013年4月发表反映女子劳教所生态的特稿引起国内外重大反响,获得腾讯网2013年度特稿奖励暨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在网易真话频道、百度百家、共识网等媒体发表系列非虚构作品,代表作有《无家可归的娜拉》《不便与不能——重谈布罗茨基与哈维尔的困惑》《掌声献给齐奥塞斯库》等。
此外,曾在《小说界》《作家》《天涯》《中国作家》《书屋》《新世纪》等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思想随笔数十万字。
读袁凌《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总会脑补出丰富的画面,五感大开,湿润的山道、初春的泥土、阳光下的婆婆、开膛破肚的熊,从他的字里行间走入万象大观。 正如麦兹所说,摄影与死亡的第三重意义在于「照片仿佛提供了一个不在此刻,却让人借观看得以进入的空间。」照片是摄影师舍不得...
评分 评分知道袁凌是因为14年春天在杂志社实习。他此前在杂志的副刊发表了引起震动的一系列报道,我实习的时候他虽然已经离职,但组里的编辑和记者都是他的好友。有一次不知怎么聊起,说起我是安康人,有前辈提到他,我说没听过呀(其实有读过《守夜人高华》但没有记住作者)。后来有次...
评分虽然比作者年纪小不少,但作者写的那么多的死亡我都在现实生活中见识过。比如喝农药,小时候在农村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有因为两口子吵架,一口气喝药死的小媳妇,有因为父母训斥几句,就喝农药死的青壮年。光我们那个村,我能说上名字喝药死亡的就有两三个。 作者写的计划生育打...
评分九十九次死亡,贫瘠苦难。 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平凡的我们以为悠长的岁月里每天每天都有不幸在发生。平安和危险离得很近,是两条要一起走掉的路。 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在只为无忧哭闹的孩童时候,太姥姥93岁自然离世。 不记得大人们如何掉泪,只记得我和哥哥还有小堂哥被指派...
作者不是猎奇,而是在写这残酷的人生
评分当猎奇故事读读就够了
评分2014年读前一半: 以死亡为题,却讲述了整个家乡的变迁,如中国在梁庄般把一个大的社会题材浓缩化。农人的旧梦萦绕在纸上,怎奈几十年中生产生活方式的骤变,士绅阶层、宗族制被彻底打破,维系乡村古老道德体系的框架统统瓦解;集体所有的土地制让农人重回挨饿,甚至死人的境地。与生一样,死也只有一次,死亡理应被重视,何况,有时一个人的死亡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死亡理应被纪念。为死人立传,实际便是历史# 2017读完后一半: 凋零的农村,衰败无人养老甚至被虐待致死的老人,鱼肉乡里的恶霸,枉死的无辜者,这个盛世如你所愿
评分现代文明的遗体火化正是毁灭证据的最好帮凶,农村的生生死死本就没什么道理可讲,难怪上访的人那么多
评分从个人讲,记录村人的死亡,本身有文献价值,但从读者角度,文学性不够,读起来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