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
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廷奖(Whiting)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
对这本书一直心怀愧疚。出于对《再会老北京》的喜欢,作者刚出英文版就买了支持。读了却又放下觉得英文好累。现重读中文版,对这本书还是很喜欢。 1.东北的一切对我从来都是理所应当,但是这本书却从客体视角让我真正思考东北为何是现在这样的。其实这片土地所滋养的文化与滋养...
评分michael meyer是跟Peter hessler常常相提并论的两个,做peace cop志愿者来到中国,并专门写中国有关narrative nonfiction的作家。不得不说Micheal真的比Peter文笔叙事的可读性差很多,啰嗦,主题不突出。 但是这本书我愿意打五星,因为几十年来我一直寻找的所谓我家乡的历史,...
评分 评分对这本书一直心怀愧疚。出于对《再会老北京》的喜欢,作者刚出英文版就买了支持。读了却又放下觉得英文好累。现重读中文版,对这本书还是很喜欢。 1.东北的一切对我从来都是理所应当,但是这本书却从客体视角让我真正思考东北为何是现在这样的。其实这片土地所滋养的文化与滋养...
评分《东北游记》的书和作者与本栏目之前介绍过的何伟(彼得·海勒斯)所著《寻路中国》有些类似,两位作者都是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都曾经在四川的中学里教过英语,也在中国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两本书都有不少跨中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东北游记》在行文幽默上或许略逊...
还是挺可爱的,但并不出色,和之前那本一个水平吧,比何伟还是差些
评分warm feelings stirred up by a cold land that is my home.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评分很有趣的视角 一个自身历史很短,却扎根于中国文化内的地域 客体角色来解读东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读来甚是温暖
评分在大东北存在感越来越弱的今天,说起东北,想到的除了“你瞅啥瞅你咋地”、花衬衫大金链壮汉、貂皮拨蒜小妹…剩下的似乎就是人口净流出、死城等等。娶了东北媳妇的Michael Meyer(媳妇自己早就离开家乡)成了外来的“留守丈夫”,留在媳妇自小长大的家乡,写下这本In Manchuria。我们自己的故事却总是要透过外国人的视角来看见呢。。。
评分这是一片人们纷纷离开的广袤土地,他却远渡重洋,坐火车,乘巴士,还有徒步、晨跑,带领我们了解东北的历史,认识它的现在,试图理解和《乡村爱情故事》里面不一样的东北农村的变迁,探寻年轻人为什么选择离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