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用她一贯的平稳、缜密、严实的笔法,掰开揉碎,丝丝入扣地讲述老三届那一代青年非同一般的成长历程。
小说描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几个干部子弟和市民子弟在狂飙突至时受到的心灵震撼和随之而来的对革命、理想、人生、社会的思考,以及他们从单纯幼稚的少年时代走向敏感理性的青年时代的过程。王安忆的人物刻画是从内而外的,充满哲学意味和理性色彩,这使她的小说具有更高一级的艺术真实性和更深刻的典型性。
个人无法超越时代,也无法与命运抗衡;对一个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命中注定。一代人注定要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社会的动荡、人生的变故,使他们开了眼界、少了浅薄、懂得了责任。王安忆没有去渲染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变故,而是用力刻画人物的内心——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头脑和心灵,其实就是在写人的历史命运。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曾在安徽插队,后当过文工团演奏员、文学编辑。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纪实与虚构》《69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等,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理论作品。
王安忆的以“年代”、“时代”命名的作品我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哪些了,我看过的就有《忧伤的年代》和《隐居的年代》。在翻开她2006年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一本会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果然,自《香港的情与爱》时期就现雏形的极尽铺排之能事的王式句...
评分1. 南昌他们的聚会出现新人。这一次是嘉宝。 人物出场,先交待家世,也是张爱玲必做的。但张是将这些内容都“化”入情境: “说不上来郑家是穷还是阔。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幢洋房,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客室...
评分小说主题是青年人的启蒙,是一代人的成长,这种成长与当时的社会大潮是离不开的,期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作者把这些大事落实到南昌及陈卓然他们这些尚未走进社会生活的学生身上。每个人都在社会浪潮中受到启蒙,被不间断地启蒙、互相启蒙,这些启蒙都是围绕“革命”这个词展...
评分按:在豆瓣上评小说都有点风险,看的人可能多。我这个人素来写字比较拖沓,想法也芜杂,像脚下绊蒜。所以,这并不是一篇流畅的书评;不如说是一次反思我阅读感受的过程:我并不满意于这样一篇关于文革的叙事。这里算是我的一份答卷。当然,要是能看过张旭东和王安忆的对话,以...
评分我不喜欢这种细碎的叙事,但有两处印象挺深刻。 “经过走廊上的一扇窗,他站住脚,伸出手,像要接住什么,然后握起来。收回到脸前,摊开掌,嗅了嗅,说:春天来了!再一撒手,放走了。” “放逐,你知道吗?这是一种放逐!他们利用我们打开局面,现在我们的作用完成了,于是,放逐出城市。”
评分喜欢第五章写“小市民”何向明。自己最近读书也有些迷乱恍惚,不知道书里的的东西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如何做到清澈,对我也是个思考的问题吧。
评分喜欢第五章写“小市民”何向明。自己最近读书也有些迷乱恍惚,不知道书里的的东西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如何做到清澈,对我也是个思考的问题吧。
评分我不喜欢这种细碎的叙事,但有两处印象挺深刻。 “经过走廊上的一扇窗,他站住脚,伸出手,像要接住什么,然后握起来。收回到脸前,摊开掌,嗅了嗅,说:春天来了!再一撒手,放走了。” “放逐,你知道吗?这是一种放逐!他们利用我们打开局面,现在我们的作用完成了,于是,放逐出城市。”
评分一座城市中生活的连续与断裂。所谓的启蒙,显然不仅停留在思想和心智的层面,而是前一个时代对新时代的一种教育,在两个时代的断裂之中寻求一种弥合。小老大的谈话“教导”,包括高医生的真理和光, “启蒙者”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他们的观念,这些都是革命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南昌一代人所不曾接触和了解的,然而从后者的视角来看全部情节,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他的茫然和困惑之中,所接受而逐渐浮现的正是上海上一个时代的印象片段,两个时代的差别也并非,至少不全是“俄语还是英语”。时常觉得王安忆和帕慕克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但这种相似性究竟还在?城市和人固然是一个视角,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在写自己和自己所生活其中的城市,而是在于前者的“呼愁”(حزن),寻找和追忆上一个时代的影子,尽管他们都未曾生活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