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版,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长篇小说名作,卑微人生的破茧之旅
“我的语言真正成熟表现在《富萍》。《富萍》是平白的、干净的语言的开始,会斟酌、寻找合适的表达。小说就是从你写第一句开始,进入一种命运。” ——王安忆
《富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长篇小说名作。
《富萍》描写的是一群移民过来的“上海人”,也就是生活在这座城 市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存境遇,喜怒哀乐况味人生,当然着笔最多的还是富萍。这个从小就失去至爱的乡下妹,是怎样融入上海人当中的。面对这座华美的城市,她的内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如同整个上海,整个世界在变一样……
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王安忆总是写方方面面,一道篱笆一扇门,一块地板一把锁,一片水塘一株富萍,棚户区与长弄堂,琐碎而细腻,朴素而平实,充满呼之即来的熟悉感。偶尔看着看着,忘了前一章讲什么(……)。富萍不听奶奶的话,忸怩生气那几处,我只能猜到,她最后不会选奶奶孙子,她是要悔婚的。小说结尾,富萍照自己的想法选,其实是最好的归宿了。这也是我作为读者,为富萍由衷高兴的地方。
评分王安忆总是写方方面面,一道篱笆一扇门,一块地板一把锁,一片水塘一株富萍,棚户区与长弄堂,琐碎而细腻,朴素而平实,充满呼之即来的熟悉感。偶尔看着看着,忘了前一章讲什么(……)。富萍不听奶奶的话,忸怩生气那几处,我只能猜到,她最后不会选奶奶孙子,她是要悔婚的。小说结尾,富萍照自己的想法选,其实是最好的归宿了。这也是我作为读者,为富萍由衷高兴的地方。
评分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王安忆作品,也是2020年第一部书。讲述的上海中层和底层平凡人中发生的不平凡琐事,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娓娓道来富萍这个女孩子的择婿经过,心里和细节描写细腻。 她的性格是我认为全书的精华,及其符合时代和地域的烙印。由于农村文化的熏陶,她骨子善良,腼腆羞怯,有一股子韧劲,但同时也小心谨慎,自卑掩饰为自傲,带着一点狠劲,到处横冲直撞,缺乏共情能力。但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她又有一点新时代女性和勇敢和不妥协。也许,最初就已经暗示了未来和结局。
评分作者一再刻画上海人和乡下人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貌生活环境,对立两者,把江南小城的人都写成保姆、运垃圾船,仿佛整个上海没有外来人的体面机会,只能做一些下等的生计。作品里的女人一定是争奇斗艳的,相互藏着心思斗要比个高下的,不分年龄的。除此之外,她还最喜欢写人和环境的臭味,头油、黄梅雨天……真让人犯呕。富萍最后也只是浮萍,飘在苏州河上,和运垃圾的人一起,不管她沉闷的外表下有一颗怎样骚动的心,她还是不能打破自身阶级的束缚,在上海,还是只能像苏北的其他乡人一样,住在徒手搭建的棚户里,嫁给一个残疾人,在苏州河上运着垃圾。她作为个体小人物的成功就是认清了自己和淮海路的界限,外表上,没有变成烫发的那些刚来到上海的乡下人,而在对人生的选择上,她成功迈出奶奶的世界,自己寻求了一片小小的新天地。
评分王安忆总是写方方面面,一道篱笆一扇门,一块地板一把锁,一片水塘一株富萍,棚户区与长弄堂,琐碎而细腻,朴素而平实,充满呼之即来的熟悉感。偶尔看着看着,忘了前一章讲什么(……)。富萍不听奶奶的话,忸怩生气那几处,我只能猜到,她最后不会选奶奶孙子,她是要悔婚的。小说结尾,富萍照自己的想法选,其实是最好的归宿了。这也是我作为读者,为富萍由衷高兴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