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
当时我十八岁,十八岁真是无处可去
初中老师说我们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初中毕业就是八九点钟,老了以后是夕阳
我认为要倒过来看,人生是黑夜,那么十八岁那年我正处于黄昏最美的时候
然后是漫长的黑夜,某一天死了,在天堂看到红日升起
我至今不知道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
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
但我明白了我表姐所说的
爱一个人,不爱一个人,都像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很久才能明白
当一切归于平淡和琐碎之后,关于过去,过去其实不值一提的时候
我们的成熟,才刚刚开始,这件事,说来悲凉,却的确如此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〇后小说家之一,曾获《智族GQ》年度人物之2012年度作家,近年唯一于《收获》《人民文学》连发五部长篇小说的七〇后作家。著有“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以及《云中人》《花街往事》。本书是其“追随三部曲”之二。
我还是比较温和的。那种黑暗世界,有人给了一点亮光,他感觉到的不是痛苦,终究还是温暖。他就是要站在亲爱的人这一边,其他都不去讨论。 ——路内 1991年,戴城,夏天。18岁的路小路就读于技校,即将去工厂实习。这一年暑假,他结识了技校语文老师的女儿于小齐,于小齐就读...
评分路内原来是讲了一群小流氓的故事。 初看煽情文艺的标题,以为又是充斥了校园暗恋的日剧式小说,比如邻班的学习很好的女生,比如打球快要赶上乔丹的男生,总之就是那些又甜腻又恶心的棉花糖小说,只怪标题太郭敬明太饶雪漫了。 幸好还是冲着路内的个人简介将它买回家...
评分凌晨两点半才读完这部小说,一开始我不喜欢这个书名,“追随她的旅程”,太平淡。在号召力上比80后那些书名差得太远,《悲伤逆流成河》,光听书名,你不得不觉得够酷够悲伤。稍微能从这书名上有点联想的是青春史圣经——《在路上》,“旅程” 当然都是在路上。 读完全书,才对...
评分大概是07年末,在书摊上买了本《收获》,那一期除了一篇小说不好看外别的都很好,这一经历使我对这本大名鼎鼎的杂志大加赞赏,紧接着就又买了一期,但是那一期只对最后的长篇印象深刻,一个月内看了两遍,并且推荐给身边所有有共同爱好的人,小说名叫《少年巴比伦》,作者叫...
评分三部曲里面,我最喜欢这一部,可能是内容是写上学时候的事情的缘故。
评分孩子点燃了文森特,女孩说,叫我小蓓吧。夜晚太悲伤了。
评分仍旧是城乡结合部的灰色青春,密集的笑点,很多碰到我心坎儿的、似曾相识的东西。读路内的作品很爽,爽就爽在语言上,自然、不带翻译腔、说人话,这恰恰是现今市面儿上大部分青春文学所望尘莫及的。不过越到后面儿越有点儿犯矫情了,个人还是更喜欢《少年巴比伦》,这一本儿发泄的味道重了点儿,丧的实在厉害,时刻都担心出人命。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吧
评分故事从莫镇开始,也从莫镇结束。 在关于追随的回忆里,我们和路小路一样,都是身处其中而不知所谓的看客,年少时以为无比牛逼的自己,其实只是时代大潮里无力的溺水者。 技校生追随着高中生,小痞子追随着女诗人,发现无能为力的时候,另一个略带瑕疵的技校生出现,然而也是没有任何进展。她的死去,意味着理想的幻灭。 女诗人的完美形象不过也是自以为是,每个你朝思暮想的女神背后都有个把她操到想吐的男人,特别是这个男人还是你家楼上的发小,生活的吊诡就在于此。最终,理想的女诗人去了不知名的远方,你们只能相互依偎着,成为社会的渣滓。追随女诗人的杨一,最终也只能栖息在流莺的胸脯里,正如理想一步步退化,转而变成了无能为力。理想一步步的变成了幻想,生活慢慢的变成了生存。牛逼的人终将牛逼着远去,傻逼的人还在傻逼的活着。
评分此生遇到这么多人,却不知谁才是我旅程的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