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
当时我十八岁,十八岁真是无处可去
初中老师说我们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初中毕业就是八九点钟,老了以后是夕阳
我认为要倒过来看,人生是黑夜,那么十八岁那年我正处于黄昏最美的时候
然后是漫长的黑夜,某一天死了,在天堂看到红日升起
我至今不知道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
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
但我明白了我表姐所说的
爱一个人,不爱一个人,都像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很久才能明白
当一切归于平淡和琐碎之后,关于过去,过去其实不值一提的时候
我们的成熟,才刚刚开始,这件事,说来悲凉,却的确如此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〇后小说家之一,曾获《智族GQ》年度人物之2012年度作家,近年唯一于《收获》《人民文学》连发五部长篇小说的七〇后作家。著有“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以及《云中人》《花街往事》。本书是其“追随三部曲”之二。
我以为,《少年巴比伦》讲述的是生活,《追随她的旅程》讲述的却是青春。 【我承认,不可改变是最大的悲伤,不论是不愿或不能】 我矫情兮兮的把这句话用麦克笔写在书桌对面墙上的时候,曾经以为在很多年后再看一定觉得幼稚,就好像回去看到自己卧室门上用粘胶帖的严严实实的少...
评分装帧不错,封面尤好。在万象看到,犹豫了下还是没买。回来下了电子书,看了一半,决定去买书回来看完。 我总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我经常会回想自己最坚定的时期,那时我也是一个小镇少年,除了逃离身处的地方别无他想。我跑出来了,之后便常常迷路。大概之后身处的地方一直...
评分 评分我还是比较温和的。那种黑暗世界,有人给了一点亮光,他感觉到的不是痛苦,终究还是温暖。他就是要站在亲爱的人这一边,其他都不去讨论。 ——路内 1991年,戴城,夏天。18岁的路小路就读于技校,即将去工厂实习。这一年暑假,他结识了技校语文老师的女儿于小齐,于小齐就读...
评分虽然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没有爆竹的闪光,但毕竟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中关村已经军心涣散了,这个囤积着比例巨大的外来打工崽的地方,早有人仓惶北顾了。售票窗口照例长龙蠕动,熬过拥挤不堪的旅程,我们即将回到家乡。假如人的一生也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地,活着就简单了。 ...
故事从莫镇开始,也从莫镇结束。 在关于追随的回忆里,我们和路小路一样,都是身处其中而不知所谓的看客,年少时以为无比牛逼的自己,其实只是时代大潮里无力的溺水者。 技校生追随着高中生,小痞子追随着女诗人,发现无能为力的时候,另一个略带瑕疵的技校生出现,然而也是没有任何进展。她的死去,意味着理想的幻灭。 女诗人的完美形象不过也是自以为是,每个你朝思暮想的女神背后都有个把她操到想吐的男人,特别是这个男人还是你家楼上的发小,生活的吊诡就在于此。最终,理想的女诗人去了不知名的远方,你们只能相互依偎着,成为社会的渣滓。追随女诗人的杨一,最终也只能栖息在流莺的胸脯里,正如理想一步步退化,转而变成了无能为力。理想一步步的变成了幻想,生活慢慢的变成了生存。牛逼的人终将牛逼着远去,傻逼的人还在傻逼的活着。
评分我也忘了这是第几次看这部小说了,不过再版以后,倒是第一次,里面有些内容看着生疏,可能是新加的,也可能是我看过忘了。再看的时候,对故事的开头有了不同的想法,从前觉得路小路是追随于小齐的才踏上这旅程,现在觉得去莫镇隐含着一股悲凉:我无处可去,才来到这里。小说里欧阳慧写了一句诗:亲爱的别在北方定我的棺材,冬天我要去南方。——有些人绝决地离开,有些人念念不忘,这大概就是青春。
评分仍旧是城乡结合部的灰色青春,密集的笑点,很多碰到我心坎儿的、似曾相识的东西。读路内的作品很爽,爽就爽在语言上,自然、不带翻译腔、说人话,这恰恰是现今市面儿上大部分青春文学所望尘莫及的。不过越到后面儿越有点儿犯矫情了,个人还是更喜欢《少年巴比伦》,这一本儿发泄的味道重了点儿,丧的实在厉害,时刻都担心出人命。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吧
评分故事从莫镇开始,也从莫镇结束。 在关于追随的回忆里,我们和路小路一样,都是身处其中而不知所谓的看客,年少时以为无比牛逼的自己,其实只是时代大潮里无力的溺水者。 技校生追随着高中生,小痞子追随着女诗人,发现无能为力的时候,另一个略带瑕疵的技校生出现,然而也是没有任何进展。她的死去,意味着理想的幻灭。 女诗人的完美形象不过也是自以为是,每个你朝思暮想的女神背后都有个把她操到想吐的男人,特别是这个男人还是你家楼上的发小,生活的吊诡就在于此。最终,理想的女诗人去了不知名的远方,你们只能相互依偎着,成为社会的渣滓。追随女诗人的杨一,最终也只能栖息在流莺的胸脯里,正如理想一步步退化,转而变成了无能为力。理想一步步的变成了幻想,生活慢慢的变成了生存。牛逼的人终将牛逼着远去,傻逼的人还在傻逼的活着。
评分终于看出路内的套路:开篇随意,中断热闹,结尾处伤感,满满的矬生活,其间夹杂着即刻感悟。另外,他并非自称的悲观主义,至多是个易感伤的不愿长大的孩子。我偏喜欢这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