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1942~)
四川成都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若干作品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在境外发表、出版。
断断续续,两天前终于看完了《钟鼓楼》。大开大合的故事架构并没有让我觉得松散。反而我认为正式因为每个支线上人物详细的背景、生活环境描写才成就了“小人物、大世界”,成就了这部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钟鼓楼附近一处四合院,以薛家二儿子新婚摆...
评分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
评分“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时间流到了一九八二年十二...
评分之前只知道以“红学家”身份示人的刘心武,殊不知刘老师还有更为多面,亦或许是更为重要的身份 —— 小说家。《钟鼓楼》成书距今已逾三十载,就算将时代特色考虑在内,亦不失为一本超越其创作时代的佳作。作品最可取之处在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以及整体构建的框架:上帝的视阈,辅以单独列小结展现“众生”的内心活动,又加之逝者如斯(而非同一时间节点,展现所有角色的所想所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纯熟的叙事技巧;整个故事的发生时段为一天内的晨5时至晚5时,时间集中,高潮迭起,矛盾重重(颇像戏剧),有破有立,看的读者过瘾,又潜移默化地升华了主题与母题,着实精彩。不知心武老师此作是否师法外国诸名家,作品中却有福克纳,乔伊斯等人的痕迹。结尾处理的亦见功底: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确实是恰到好处的隐喻。
评分浓厚的京味儿文化底蕴,好这口儿的可以过足瘾;由于对鼓楼、什刹海地区非常熟悉,以至于故事场景自然脑补,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非常神奇的感受;不过故事过于庞杂,人物线众多,有些人物的出场有些突兀,感觉可以适当做些删减,或者重新组织。
评分如果没有老是跳出来长篇大论的说教会更好
评分之前只知道以“红学家”身份示人的刘心武,殊不知刘老师还有更为多面,亦或许是更为重要的身份 —— 小说家。《钟鼓楼》成书距今已逾三十载,就算将时代特色考虑在内,亦不失为一本超越其创作时代的佳作。作品最可取之处在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以及整体构建的框架:上帝的视阈,辅以单独列小结展现“众生”的内心活动,又加之逝者如斯(而非同一时间节点,展现所有角色的所想所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纯熟的叙事技巧;整个故事的发生时段为一天内的晨5时至晚5时,时间集中,高潮迭起,矛盾重重(颇像戏剧),有破有立,看的读者过瘾,又潜移默化地升华了主题与母题,着实精彩。不知心武老师此作是否师法外国诸名家,作品中却有福克纳,乔伊斯等人的痕迹。结尾处理的亦见功底: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确实是恰到好处的隐喻。
评分平心而论,写的真挺好,就是我觉得结尾收的有点太仓促,本来按照这本书的逻辑收尾也确实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