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第7卷: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士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了然。
鲁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在看不到国家的希望和对命运深感无力的时候就呐喊出了声音,以便“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是“未能忘怀当日自己的寂寞悲哀,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奔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进。”而贾平凹也吼起了“秦腔”,那一声声苍凉的...
评分小说散文都看,但买书从来只买散文,因为老觉得只有散文才是书写自己真性情的东西,小说虽也是手心而成,终究被冠着虚构的帽子,而且大多是书写客体的经历生活。看平凹兄的小说《秦腔》,借着小说虚构的幌子,里面有很多都是平凹兄自己的经历思想,曾在他写过的各类散文游记或...
评分刚刚看完,即沉重又欣喜,为中国农民的现状沉重,为平凹先生的勇气和坚强、为他所淋漓尽致的表现的对故乡的爱与恨而欣喜。 我是在《收获》上看的,很慢、很累,现在还觉疲惫,但现在我唯一想说的是:这是一座朴实真切的丰碑!
评分看过秦腔后感觉与几年前的商州系列不同,它实实在在的反应了农村在变革过程中所遭遇的迷茫和困惑,真实地再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之前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系列更多是在展现农村生活的风情面貌。 通过引生的对白雪的爱情,对老书记的“忠诚”,对自然状态的迷恋,很现实而又...
评分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写作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或许就如陈晓明所说“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文学性质,那就是以农民农村为叙事主体的文学构成其主导内容。” 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鲁迅致力“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的大量小说经典文本,到40年代沈从文的“湘...
漫长的阅读犹如马拉松,拖沓、沉闷、铺张,缺乏连贯的事件,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群像的刻画好似流水账,琐碎的令人一头雾水,喘不过气,读的真累!直到书的末尾,能感受到一种股对土地炙热的爱,一种悲悯对于土地的悲悯,对于传统的悲悯,对农民的悲悯,的确,这是在为故乡立一块碑。
评分夏家不如贾府。
评分在这部43万字的长篇里,清风街上掀起的“波澜”实在没有几朵,更多的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纵然是谁死了、谁发了、谁破落了,也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感觉。乡村中发生着的一切,都如同清风流水,经过了也就经过了,不会留下太多的印迹。贾平凹想给他的故乡留一块碑,但无法避免的是这块碑上的字迹终将被抹去,或者,就像夏天义的碑那样始终是一块白碑子。一切都会过去,被另一些淹没,夏风与白雪,撮合在了一起,又如何?
评分引生,你的心是热的
评分好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