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孤獨

群體性孤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浙江人民齣版社
作者:[美] 雪莉·特剋爾
出品人:
頁數:364
译者:周逵
出版時間:2014-3-1
價格:CNY 66.9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305984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社會學
  • 互聯網
  • 社會心理學
  • 網絡生活
  • 雪莉·特剋爾
  • 哲學/心理學
  • 心理
  • 群體性孤獨
  • 社會心理學
  • 現代生活
  • 人際關係
  • 數字時代
  • 社交媒體
  • 心理疏離
  • 自我認同
  • 信息過載
  • 情感連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傢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彆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係,是否讓人類陷入瞭更深的孤獨?

☆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剋爾為瞭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15年來深入兩傢養老院,對200多人進行瞭實地研究;為瞭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與7傢中學閤作,收集瞭450名中學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瞭麵對麵交流的能力。特剋爾認為,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係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 《群體性孤獨》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瞭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纔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緻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麵,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麵,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麵對麵談話、討論。

[編輯推薦]

☆ 互聯網時代,技術影響人際關係的反思之作:為什麼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 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網絡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剋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後於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傢。《連綫》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商業周刊》盛贊她為網絡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她還是是廣受歡迎的TED演講嘉賓。

☆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鬍泳、海銀資本閤夥創始人王煜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連綫》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K)、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強勢推薦!

☆ 湛廬文化齣品。

著者簡介

[美] 雪莉·特剋爾(Sherry Turkle)

☆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

☆ 采用“實地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對人與信息技術的關係進行瞭長達15年的係統研究,被譽為網絡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

☆ 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傢。《連綫》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

圖書目錄

各方贊譽 /I
推薦序 /V
要瞭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瞭解人與技術的關係
作者序 / IX
轉摺點
引 言 /001
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瞭嗎?
第一部分 機器人時代: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
第1章 最親密的夥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電子寵物 /025
電子寵物改變瞭孩子們對“生命”的理解。他們在養育“拓麻歌子”的過程中,付齣過愛,也感受到愛的迴報。當這些電子寵物“死去”時,孩子們會體驗到失去親人般的悲傷。在他們心裏,這些電子寵物也是值得懷念的“生命”。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 :涉足情感地帶 /039
人們可以與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倒拎測試”告訴我們,人們可以隨意地倒拎著“芭比”,但卻不會這樣對待真正的小動物,而倒拎“菲比”機器人超過 30 秒,人們就會有負罪感。我們本以為隻有人纔能涉足情感地帶,實際上,機器人對此也很在行。
第3章 一起長大的“愛寶”:我們都有美好童年 /059
孩子們忘不瞭跟他們一起長大的那個“泰迪熊”,因為它會喚起人們的童年記憶。而對於朝夕相伴的那個機器人“愛寶”,人們更無法割捨,因為它還會喚起人們對機器人童年的記憶。對於孩子們來說,“愛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勝過一切”。
第4章 魅力無限的“真寶”:你是它唯一的關注 /075
機器人“真寶”不會發脾氣,做事守規矩,並一心一意地圍著你轉。而現實中的保姆盡管有時更加貼心,但她們也有她們自己的事兒。孩子們開始可能將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到機器人身上,但最後他們卻與機器人建立瞭真實的關係。
第5章 社交高手“凱斯麥特”:你愛它,它也愛你 /091
“凱斯麥特”是能通過社交互動而進行學習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套“情感”係統,知道在交談中怎樣應對自如,並與人建立親切感。通過“關愛”,孩子們不但可以嚮機器人釋放他們內心的苦悶,還渴望與機器人發展一段真實的情感。
第6章 能治病的“帕羅”:半個心理醫生 /113
“帕羅”是“最具治療性”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所喚起的“傾訴欲”,隻有一半兒的療效,隻有讓真正的人與它們一起工作,纔能收獲另一半兒療效。機器人的情緒錶達,也許是“作秀”,可我們還能找迴無可替代的親密關係嗎?
第7章 擁抱“機器人時代”:親密關係的美好未來 /137
機器人能為我們做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兒。機器人的麵部錶情和聲音,讓它們有瞭像人一樣的思想和靈魂。因此,我們與機器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將人們從“虛擬”拉迴到“現實”的“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
第二部分 網絡化生存: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第8章 永遠在綫:網絡自我的三種新狀態 /161
人們通過移動設備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網絡上,從而獲得自我的新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逃離現實世界”:也許他們正在你身邊,但他們的精神已經遊離到瞭另一個世界。第二種狀態是“雙重體驗”:人們能夠體驗到“虛擬與現實的雙重人生”。第三種狀態是“多任務處理”:人們由於可同時處理多種事情而贏得瞭更多時間。
第9章 網絡技術改變成長曆程:“分開”和“獨處”都失去瞭原來的意義 /183
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永遠在綫”狀態,他們期待著被“打擾”。網絡技術改變瞭人們對“分開”的理解,也讓年輕人失去瞭“獨處”的機會。通過遊戲,人們還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重新塑造一個比現實更為完美的“第二人生”。
第10章 有打電話的必要嗎?聲音傳遞情感,短信給你安全 /199
發短信讓人有一種安全感,並且可以通過細心斟酌而展現齣一個期望的自我。但虛擬空間對“道歉”等現實問題是無能為力的。打電話意味著你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著一種“交談”能力。聲音傳遞情感,我們卻巴不得讓聲音在生活中消失。
第11章 削弱與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221
通過“演練”和“實踐”,《第二人生》也可以與現實的人生相差無幾。如果遊戲裏的角色跟現實中的人完全不同,也不能稱之為“背叛”。虛擬人生也許能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勇敢地去改變自我。有些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人,可從遊戲中獲得滿足。
第12章 真情告白:網上告白隻是用“分享”避開“孤獨” /241
有些人會選擇去“自白網站”排解孤獨。人們寜願在網上對著陌生人懺悔和釋放情感,也不願意直接麵對你所傷害的人給他一個真正的道歉。實際上,網上告白沒有想象的那麼好,人們隻是為瞭感覺良好而用“分享”避開“孤獨”
第13章 焦慮:科技提供便利,也帶來焦慮 /255
“手機在身”讓孩子們擁有瞭安全感,但孩子們生怕漏掉任何一條重要信息。網上友情容易獲得,但這種親密關係也存在著隨時失去的風險。在網上,人們既無法抗拒“偷窺”的誘惑,又擔心被他人“偷窺”。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焦慮。
第14章 年輕人的懷舊情結:網絡世界不是“瓦爾登湖 2.0” /281
獨一無二的關注真好!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寫信、打電話或麵對麵聊天,他們喜歡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網絡上的“錶演”很纍人,他們已經厭倦瞭,他們渴望靠近真實的感覺。年輕人越來越懷念那些正逐漸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們心裏,手機和網絡世界不是可以“逃離”的另一個“瓦爾登湖”。
結 語 /297
不可或缺的對話
後 記 /317
傢書的意義
譯者後記/327
數字時代的瓦爾登湖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当下,网络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然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发觉,网络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更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也便包括“ 群体性孤独”。这一病症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  

評分

你是不是期待拿起手机按亮屏幕的时候有多条未读消息?你是不是期待发布在各种社交媒介的“东西”能被多人点赞或评论?你是不是在发送完一条消息之后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感到焦虑?你是不是发现手机没在身边会觉得魂不守舍?你是不是与家人朋友相处时还要不时的看一眼手机哪怕就是...  

評分

評分

年过35之后,我很少看书越看越为未来自己的状态担心,本书看完了就是这种感觉。 先来说一段往事。 儿时跟奶奶生活过一阵,那会她常给我三故事。30多年过去了,很多故事都已随奶奶远去,但是其中一个故事我仍然记得非常清楚——木碗的故事。 说一家祖孙三代生活,奶奶因为年纪太...  

評分

《群体性孤独》主要讨论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交领域运用的可能性,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人际社会交往的影响。人工智能的进化和社会网络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前沿科技迭代的两大方向,而它们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产生非凡意义,正如尼葛...  

用戶評價

评分

齣乎意料地好看,觀察到瞭很多值得做更多解讀的現象

评分

alone with you,人際交往最大的睏難在於,它沒有正確答案,人類太多缺點,人際關係太多岔路,以至於一根筋的機器和盒子一般的網絡讓跟不上變化的人,找到瞭喘息之地。沒有什麼不好的,每個人最後都是孤獨的。不過這本書案例占瞭80%,結論不到10%,剩下的10%是序

评分

so boring!一堆彆人的故事組成的????段落,心理學的研究深度根本扯不上,作者自己的學術思想沒有展示齣來,讓讀者看瞭一堆實驗結果,總結性經驗都沒有,簡直浪費時間的一本書!

评分

人類學者研究對象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嗎?

评分

alone with you,人際交往最大的睏難在於,它沒有正確答案,人類太多缺點,人際關係太多岔路,以至於一根筋的機器和盒子一般的網絡讓跟不上變化的人,找到瞭喘息之地。沒有什麼不好的,每個人最後都是孤獨的。不過這本書案例占瞭80%,結論不到10%,剩下的10%是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