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堪称俄国十九世纪现实的教科书,安娜也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译者:
周扬(1908—1989),湖南益阳人。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笔名有绮影、谷扬、周苋等。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主要译作有《安娜·卡列宁娜》《生活与美学》等。
谢素台(1925—2010),河北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业余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主要译作有《安娜·卡列宁娜》(合译)等。
本作的男角没有什么可说。列文虽然处处碰壁,但在小说里仍然是主宰一切的神,他矛盾的心理只要略微往某一方面发展,就可以变成奥布隆斯基、卡列宁或者弗龙斯基。换句话说只有列文是活着的,仍然游移变幻着,其他所有的男主角都是列文貌合神离的分身,都是具象化定型了的人,等...
评分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厚实的一部文学名著,托尔斯泰的传世三部巨著之一,在高中仅读的几本经典名著中,也曾有过《复活》,但已完全忘记。待稍晚些时候,拜读他的《战争与和平》,便可以通过罗兰罗兰的《名人传》,较为深入理解这位世界文豪生平及精神世界。 很难想...
评分借着最近上映的这部电影,本想写几句简短的影评,可是赫然发现,短不了。 《安娜·卡列尼娜》,相信很多读过它的人都和我一样,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遥远的中学时代!而那时,不谙世事几许的我们又能真正读懂托老字里行间的多少呢?想来,当时那份对大部头的敬畏...
评分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
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着道德观念在心里评价着什么,渐渐地读下去,发现托翁是在用拯救之笔写他的人物,就算是卡列宁也发现并不是安娜口中那样虚伪和无趣的人,这本书里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而只是人性和社会的冲突。安娜和列文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与社会的冲突者,只是一个在爱情上,一个在生命的意义上。列文在心爱人面前的手足无措,和被拒绝后的心境,托翁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我动容。还有在得知自己还有机会时的矛盾和挣扎与良心的不安,每一个细微处我都感同身受。列文的自卑、在陌生社交场合的不安与厌倦,对不熟悉的人的防备和慢热,列文的性格让我看见了自己,我几乎是带着同情读完关于列文的每个字句的,心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那样的纠结是自我罪恶之源吧,但是看到最后的那段话我就释然了。或者我永远也不会有列文那样的好运。
评分可怜的安娜。她要的只是爱情,可是他却无法抛弃一切只讲求爱情,
评分读了前20页,感觉挺符合我的胃口。大文豪名不虚传。 上册读了三周,下册读了三个月。 翻了下草樱的译本,感觉还是周扬谢素台的看得流畅些。
评分上册 | 漫长的冬季的尾巴,配合两部同样鸿篇巨著的小说和非小说,真是难挨
评分安娜和列文相似的性格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安娜坚定地想要纯粹的爱情最后卧轨自杀,列文坚定地寻求真理,最终找到心中的真理。虽然基蒂不能完全理解列文,这也是他们爱情的遗憾,但作为婚姻来说真的是很好了。(但是列文这条线到最后一部开始一同操作我真的是一点都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