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堪称俄国十九世纪现实的教科书,安娜也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译者:
周扬(1908—1989),湖南益阳人。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笔名有绮影、谷扬、周苋等。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主要译作有《安娜·卡列宁娜》《生活与美学》等。
谢素台(1925—2010),河北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业余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主要译作有《安娜·卡列宁娜》(合译)等。
提纲:一、主要人物分析 二、写作手法分析 三、思想分析 正文 一、主要人物分析 托尔斯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又迥然不同的角色,每一个都是那么地立体生动富于真实性。下面根据出场顺序对一些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1、奥勃朗斯基 奥勃朗斯基最大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奉行享乐主...
评分《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我读完托尔斯泰写就的这部巨著时,我心里有了答案。 1. 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 《安娜》一书有两条主线:安娜...
评分浮冰下的深河 人的生活就像安排在江面浮冰上的一场筵席,当冰面仍然冻结的时候,每个人都感觉这场筵席是在坚实的地面上进行着,并将永远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只有当冰面澌溶、开裂的时候,人才仿佛忽然发现,原来生活的基础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实安稳,一直以来的平稳...
评分 评分19世纪下半叶俄国贵族的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画卷。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对于纯粹爱情的追求与虚伪的贵族生活的冲突。列文更像这本书的主角,他身上的矛盾,对农民、宗教和生死问题的思考,寄托了托尔斯泰的个人理念。
评分伟大的俄国文学!距第一次读完全书已经十年了,最关注的不再是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而是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切都在革新未新的时代,宗教或者无神论、贵族和资本家,一切都还不那么明确,贵族没有解体,工业还不发达,平民生活还没有繁荣,女性还不能出门工作,夫妻不能离婚,没有避孕技术,真正的医学还未来临。安娜、卡列宁、列文、多莉等人的矛盾与挣扎,是19世纪的社会的挣扎。那什么又是21世纪的挣扎?得到与不满足的挣扎?不平衡的挣扎?向外膨胀与内在安宁的挣扎?追求他人认可或自我认同的挣扎?
评分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着道德观念在心里评价着什么,渐渐地读下去,发现托翁是在用拯救之笔写他的人物,就算是卡列宁也发现并不是安娜口中那样虚伪和无趣的人,这本书里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而只是人性和社会的冲突。安娜和列文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与社会的冲突者,只是一个在爱情上,一个在生命的意义上。列文在心爱人面前的手足无措,和被拒绝后的心境,托翁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我动容。还有在得知自己还有机会时的矛盾和挣扎与良心的不安,每一个细微处我都感同身受。列文的自卑、在陌生社交场合的不安与厌倦,对不熟悉的人的防备和慢热,列文的性格让我看见了自己,我几乎是带着同情读完关于列文的每个字句的,心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那样的纠结是自我罪恶之源吧,但是看到最后的那段话我就释然了。或者我永远也不会有列文那样的好运。
评分托尔斯泰的世界太大,看很多眼也看不尽
评分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 在列文为灵魂而活的自我思考中戛然而止 第七部 十二 对列文与基蒂的描写简直太生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