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68年9月14日,高中以前生活在日本長崎,後遷居東京,法政大學企業管理係畢業,以《最後的兒子》獲得第84屆文學界新人奬,步入文壇。此後陸續發錶《碎片》《WATER》等作品,2002年以《同棲生活》獲山本周五郎奬,同期再以《公園生活》奪下第127屆芥川奬。
其他著作有《熱帶魚》、《東京灣景》、《惡人》、《最後的星期天》、《春天,相遇在巴尼斯百貨》、《橫道世之介》等。其中,《惡人》將吉田的文學創作推嚮另一高峰,一舉奪下日本兩大新聞報社(朝日新聞社、每日新聞社)的大佛次郎奬與每日齣版文化奬。他藉用推理小說的框架來承載一個具有純文學底蘊的故事,成功擴大瞭讀者群,引起熱烈迴響。2011年改編的同名電影再一次大獲成功。
吉田修一擅長描繪年輕人在都市生活的當下心情,貼近生活的描述引發無數讀者共鳴。他自己十八歲纔到東京,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在兩者之間遊移的孤獨和鄉愁,就成瞭他書寫的動力。
獲得2002年芥川奬的《公園生活》說的是一對連彼此姓名都不知道的男女,兩個人在地鐵上結識,又在日比榖公園意外重逢的故事。他們或許是對彼此有好感的,但並不刻意展開進一步的關係。每一次在工作休息時刻的巧遇,不多問對方的背景,反而藉著觀察、討論公領域(公園)裏的人事景物,默默知曉瞭私領域的交集。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瞭一次自己的生活價值與存在意義。《flowers》敘述的則是一對從外地來到東京闖天下的夫妻,當初懷抱著美好的理想,但理想卻沉入瞭人海的故事。兩篇小說中的男女主角,恰好形成一個對比。前者在陌生的關係中,彼此的心靈緩緩地靠近;後者則是在親近的距離中,靈魂卻逐漸疏離。……故事裏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安的浮遊感,渴望歸屬,可是他們隻好、也隻能在保持距離中,纔不至於受傷得更深。
第一篇《公园生活》 彷佛就像描写吉田修一本人的生活,如果说他十八岁才来到东京,觉得自己“既不属于东京,也不属于故乡”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就不难印证出这篇短小说处处可见的疏离感,这篇小说咋一读起来非常温暖,不过细读背后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孤独和压抑,可能说说这本书是...
評分男神吉田修一《公园生活》网店已经上架,一直逃避写宣传稿的我,在暴食大堆垃圾食品后,已无路可退,只能洗心革面滚来写编辑手记。相信能点进豆瓣页面来瞅瞅的,应该大多都是吉田老师的粉丝、读者,对吉田老师有一定了解。毕竟吉田男神在日本真的很红,近两年日本小说真没什么...
評分《公园生活》是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故事发生在2002年,小说也在当年发表,并一举获得“芥川奖”评委的一致认可。“芥川奖”的参赛作品多在杂志上刊登,获奖即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在文坛正式出道的通行证。 2002年说远不远,说近,距今也快有二十个年头...
評分《公园生活》是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故事发生在2002年,小说也在当年发表,并一举获得“芥川奖”评委的一致认可。“芥川奖”的参赛作品多在杂志上刊登,获奖即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在文坛正式出道的通行证。 2002年说远不远,说近,距今也快有二十个年头...
評分借回来差不多两个星期了,一点一点地看着。两个故事完全不同类型啊。确实是需要耐心才看的下去的书。 喜欢第一篇的题材,但的确太平淡难以看下去;第二篇比较精彩。都是讲东京生活,也许生活在哪里都不容易啊。以前就听说过,日本适合旅行但不适合长住。看了这个有点能理解为什...
我們漸漸和這個世界産生某種聯係,這聯係既美麗又殘忍,卻逃不脫。
评分解剖。死亡之後,尚能存活下去的,就是你的精神。
评分收錄獲芥川奬的《公園生活》和另一中篇《Flower》。前者筆力很清淡,“都市遊魂”的故事甚至很郭敬明。比較喜歡後者,更濃鬱些,浴室群毆的劇情想起《聽說桐島要退部》的那場僵屍戲。從鄉下來大城市,疏離感和價值觀的洗滌不可避免,幾乎可以說是標配。是要進化還是保持自我,看個人選擇。已經不再喜歡描述這之前的迷惘的作品。
评分我更喜歡第二個故事,關於人與人的距離
评分與他人,特彆是親密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取決於現實的自己和內在的自我間的距離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