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作者简介】鹤间和幸 1950年出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曾任茨城大学教授,现任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帝国史、中国文明史,尤其重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探索秦汉帝国》等。
【译者简介】马彪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秦汉史)博士,1987年起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赴日先后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起迄今为国立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专业教授。多年从事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专著:《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2002),译著: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等。
《讲谈社:始皇帝的遗产》 文章在汉朝一章节就谈到了“中兴”和“复兴”的差别,写到这里人一恍惚,怎么是汉朝了,这本书不是始皇帝的遗产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泱泱华夏都还的确是千古一帝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吧。历史和历史书,里面很有意思提到项羽要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无...
评分这本书除笔记外目前豆瓣只有两篇评论,竟然都提到比前两本流畅得多,开始变得好读好懂。对此,我简直不能赞同更多!!看第三本的时候,就有豁然开朗终于开始看懂了的感觉,还以为是对上古、先秦历史了解太少所致,觉得到了秦汉终于开始有更多了解的人和事了才好看的。结果看了...
评分这一册告别了之前两册中贯穿的强烈的理论色彩,回归到一般的通史写作,以时间为经,社会各方面状况为纬编织成一厚册。不过,与以往读过的通史不同的是,鹤间和幸在叙述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上节省了大量笔墨,而将较多篇幅用在了描绘秦汉时代的社会情境上。因此,读者可能无法期...
评分用考古发现和史书反复印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堆砌材料讲故事,没有太有创意的观点,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最后的结语部分。或许也有翻译的原因吧,总是会有一些没头没尾的话。还没看其他九本,总体感觉一般,不及剑桥和牛津。可能中日都是汉字圈,很多认识观点也难以跳出某种模式吧...
评分得到听书: 我们把秦始皇的遗产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皇帝为核心的皇权政治;第二,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中央集权模式;第三,法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第四,皇帝的各种习惯动作和排场,以及由此形成的示范效应。 然后我们看上述的“秦始皇的四大遗产”,在汉朝的传承与发酵。...
鹤间注重各种考古材料与秦汉史史料的结合,尤其是各种律令出土文件,另外本书各种图表绘画很细致出彩!
评分两种不常见的视角:大量的考古发现引出平民视角,王侯将相影子里的历史;作为日本研究者特有的蛮夷(非贬义)视角,去中心化的认知,发现地域及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评分还是很好读的。btw,我对刘秀的印象开始还停留在评书里。。。。难道评书才是我对历史的兴趣起源~
评分【藏书阁打卡】这本书蛮有意思的,他从社会普通生活的视角来讲述整个秦汉王朝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百姓生活,这好像真的比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更能全面具体的去了解历史。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可读性较高,除了几处小错误,都挺喜欢。也许是因为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所以读得比较顺畅。从秦始皇的遗产这个说法去讲几百年历史对他的继承,让人耳目一新,再加上将考古结果和史料相结合,给人一种信服感,可惜点到为止,没读过瘾…
评分详于秦、西汉,东汉部分过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