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作者简介】鹤间和幸 1950年出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曾任茨城大学教授,现任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帝国史、中国文明史,尤其重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探索秦汉帝国》等。
【译者简介】马彪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秦汉史)博士,1987年起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赴日先后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起迄今为国立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专业教授。多年从事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专著:《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2002),译著: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等。
得到听书: 我们把秦始皇的遗产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皇帝为核心的皇权政治;第二,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中央集权模式;第三,法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第四,皇帝的各种习惯动作和排场,以及由此形成的示范效应。 然后我们看上述的“秦始皇的四大遗产”,在汉朝的传承与发酵。...
评分讲谈社这套书我是从这本秦汉帝国开始读的,读完之后的感觉作为历史普及读物不是很理想。作者为了突显对某些史料的挖掘利用,反而搞得太琐碎了,有些地方个人解读的色彩又很浓,让人生疑。而且整本书的结构脉络很飘忽,内容详略无度,最后部分比前边稍好一点。感觉这是纪录片脚...
评分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是用日文写给日本人的外国史读物,所以也就是一个入门级读物,与前两本相比理论深度顿时下降了好多,让我读起来都有点不太适应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如此读起来并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之前涉猎过秦汉史的话,反而有点感觉味同嚼蜡,因为书中...
如果作者的计算没错的话,太史公也太穷了:居然因为拿不出相当于2、3个月工资的罚金而被施以宫刑。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啊!
评分责编同志活儿太糙了。比如279页“铁的生产过程首先要通过木炭的燃烧从铁矿石(酸化铁)还原出一氧化碳”,我读了三遍都没明白……
评分副标题为《始皇帝的遗产》意指“汉承秦制”,书中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为例,指出秦汉律令沿袭自有脉络,但是李学勤先生早就指出秦汉律令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又有所区分,不能仅仅以斟酌损益之而一言概括。本书优点在于出土文献与地上文献相对照,将近年来秦汉考古学乃至于人类学的发现介绍得很系统,篇末所列参考文献,几乎将秦汉史研究的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气象学、艺术史资料一网打尽,读者只需按图索骥,就可探骊得珠。缺陷在于东汉部分太过单薄,仅占全书不到四分之一,另外对于些基本史实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在言及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七王,其中除吴王是高祖兄子之外,都与景帝一样,是高祖之孙,互为从兄弟”,事实上楚王戊是高祖弟刘交之孙。
评分通俗易懂也不失嚴謹,思路很清晰,當然許多觀點也沒能吸收最新的學術成就如秦代郡的數量及其演變,但瑕不掩瑜。
评分从秦昭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对外战争,南平百越,设置南海等三郡;北攻匈奴,设置四十四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