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从1848年到1870年,法兰西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改造时期。新巴黎的幻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才掌握了绝对权力。但他的计划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奥斯曼男爵。奥斯曼不顾争议,不计重大代价,强硬地推动这项宏伟的计划。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卢浮宫扩建了,圣母大教堂修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杰作加尼尔修道院建立起来,拿破仑三世的愿景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大部分来自这短暂的22年。1870年,奥斯曼被政敌推翻。几个月后,拿破仑王朝崩溃,一个时代结束了。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道、教堂、剧院、公园、市场、社区、行政机构等建设的来龙去脉;一条是经济线索,即奥斯曼如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这其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争议性问题。
史蒂芬·柯克兰(Stephane Kirkland)建筑师,咨询师,生于巴黎,拥有建筑学和艺术史学的高级学位。现在往返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间,撰写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书籍。
内容丰富,线索清晰,很有料。写得生动,故事性和现场感强,仿佛穿越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翻译流畅,很好读的一本书。 一旦了解了这段历史,走在圣日耳曼大道上就免不了要想到被人遗忘的塔哈纳街,来到共和国广场就忍不住去想象过去圣殿大道上的热闹生活景象,穿越西岱...
评分本书展现了19世纪的巴黎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到成为“欧洲的首都”的惊人变化。书中详细讲述了大规模重建巴黎过程中涉及的细节,包括主要人物的政治生涯和在大改造中发挥的作用和主要地点和建筑的来由如巴黎歌剧院、巴黎圣母院等主要城市风景的建设过程。在中国开始...
评分原发《晶报》2014年8月10日第A13版 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大改造仅用了22年,现存的很多伟大建筑均建于这一时期。究其原因,总体规划、具体执行与社会氛围缺一不可。当时的巴黎与今日的北京有相似之处,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需权衡城市发展对社会、环境及古建遗产带...
评分涉及的建筑、人物和事件非常多,真是一段丰满生动的历史!第一遍没有完全消化,再度一遍,脑子里巴黎的重建路线逐渐清晰,情绪也越发兴奋起来,对比我们的中国,又感到十分遗憾。 在后记中,作者写到:“巴黎大改造破坏了独具特点和历史意义无可取代的整个社区...
评分昨天睡觉前读了几页,以前看过一些那个时期的法国电影,电影中也塑造了17、18世纪巴黎城市的肮脏和混乱的形象,而在那期间,无论是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世还是拿破仑执政期间,城市改造一直在进行中,英国的城市建设的成功似乎也对法国人造成了一定的刺激,伏尔泰甚至因在城市改造...
信息密度比较低,奇闻逸事也写的不好玩
评分因为《刺客信条》系列产生了对城市的兴趣。在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一次知道巴黎的改造。原以为是对城市规划、建筑等的介绍,但读了这本书,发现同样重要的财政预算、政治博弈。最后一章1871年重大历史事件、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的结局使人感慨万千。插图太少了,要是每章的内容增添相应历史、现状图片更好。好在有刺客信条大革命可以帮助形象化。
评分今日所见的巴黎,五分雄心壮志,三分浪漫主义,一分运气,还剩一分,流散在故去的文字中。
评分无关文学、城规、理论,只有严肃与八卦齐飞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总设计师,但饶是西方的总设计师也并非奥斯曼男爵,而是皇宫一把手。直斥本雅明名作素材偏颇,误导严重。有插图聊可一观,无地图以供对勘,不该。空格符大量脱漏导致英语单词连排,更不该。
评分巴黎不是一天改造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