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从1848年到1870年,法兰西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改造时期。新巴黎的幻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才掌握了绝对权力。但他的计划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奥斯曼男爵。奥斯曼不顾争议,不计重大代价,强硬地推动这项宏伟的计划。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卢浮宫扩建了,圣母大教堂修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杰作加尼尔修道院建立起来,拿破仑三世的愿景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大部分来自这短暂的22年。1870年,奥斯曼被政敌推翻。几个月后,拿破仑王朝崩溃,一个时代结束了。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道、教堂、剧院、公园、市场、社区、行政机构等建设的来龙去脉;一条是经济线索,即奥斯曼如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这其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争议性问题。
史蒂芬·柯克兰(Stephane Kirkland)建筑师,咨询师,生于巴黎,拥有建筑学和艺术史学的高级学位。现在往返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间,撰写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书籍。
内容丰富,线索清晰,很有料。写得生动,故事性和现场感强,仿佛穿越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翻译流畅,很好读的一本书。 一旦了解了这段历史,走在圣日耳曼大道上就免不了要想到被人遗忘的塔哈纳街,来到共和国广场就忍不住去想象过去圣殿大道上的热闹生活景象,穿越西岱...
评分不知道咋回事,看到这本书名,我想起了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城市改造和城镇化运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对北京城的改造,是以破坏性和颠覆性的去除传统的方式进行的。今天,当市场化大潮席卷一切,传统文化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是不应该追思什么?所以,这本书不是一个城市...
评分巴黎重建的优秀纪录。柯克兰对巴黎了若指掌,文笔流畅迷人,唤醒了拿破仑三世时代的精神。最后,柯克兰讲述了一个警世故事:他介绍林荫大道、里沃利街、巴黎歌剧院和卢浮宫重建,赏心悦目;但有得必有失,同样令人叹惋,巴黎失去了许多美景,尤其是深刻影响城市特征的中世纪建...
评分原发《晶报》2014年8月10日第A13版 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大改造仅用了22年,现存的很多伟大建筑均建于这一时期。究其原因,总体规划、具体执行与社会氛围缺一不可。当时的巴黎与今日的北京有相似之处,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需权衡城市发展对社会、环境及古建遗产带...
评分书中详细讲述了大规模重建巴黎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重要细节,史料充分,叙事生动,作者亲自为主要建筑绘制了素描图,并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本书具有较强的研究参考价值和可读性,对中国城市改造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本讲城市规划的书,既没有地图又没有建筑插图,简直岂有此理!
评分巴黎大改造时期的人物一一登场
评分本科教材外建史的有关奥斯曼和 巴黎改造的内容应做相应说明的修改了,这都快成历史大谎言了
评分一个新角度,更加广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对于拿破仑三世的故事最最吸引我。让梦想家的规划师和建筑师有点气馁,独裁者才是城市命运的寡头,强势如豪斯曼也只不过是君主的手套而已。然后很想读一遍英文版。
评分豪斯曼男爵/拿破仑三世:自恋公务员/无能国王拯救巴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