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人研究

延安文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香港文匯齣版社
作者:吳敏
出品人:
頁數:440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
價格:40
裝幀:
isbn號碼:978962374463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解放區文學
  • 近代史
  • 知識分子
  • 現當代文學研究
  • 新料
  • 文學史
  • 延安文學
  • 何其芳(加上延安這一脈)
  • 延安
  • 文人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中共曆史
  • 陝北
  • 紅色文化
  • 研究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采用大量史料,從文化環境的外因和文人自身思想藝術情感的個人內因兩個方麵入手,主要以周揚、何其芳、丁玲三位從上海等大城市到延安的外來文人為研究個案,以政治權力話語與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話語之間的關係為綫索,描述文人們1940年代前後在延安進行思想轉變的復雜過程,分析其傾斜過程中的重重縫隙以及其中所錶現齣來的文化病癥和痛苦的多重人格形態。全書貫穿瞭文人自省的研究思路,將文化環境與文人個體融為一體,共同當作曆史的主體力量進行考察。曆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曆史的陰影還會暗暗地跟隨人類,如果人類沒有足夠的自省和改變的話

著者簡介

吳敏生於1965年,祖籍湖南湘鄉。1982-1989年在北大中文係讀本科、碩士。2002年在中山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黃修己教授。2004-2006年在復旦中文博後流動站,師從陳思和教授。現為廣州華南師大文學院教授。有《試論40年代延安文壇的“小資産階級”話語》等關於延安文學方麵的論文和專著《寶塔山下交響樂:20世紀40年代前後延安的文化組織與文學社團》等。此外有性彆文化研究的論文若乾

圖書目錄

《文學探索叢書》總序

緒言 關於“延安文人思想轉變”的文圖
第一章 “公傢人”群體的形成及其生存語境
第一節 “公傢人”的生活體製和文化活動
1.文人成瞭“公傢人”
2.理想化的“青春氣”
第二節 王實味事件:文學與政治的衝突
1.“托派”恐懼癥
2.王實味:“五四”思想文學的兒子
3."王實味事件"與“新”的讀者群:文化人與軍政人
4.王實味批判與“小資産階級思想”
5.批判中的王實味以及王實味的同情者
6.1942年以後延安的文化活動管理以及文藝氛圍點滴
第三節 延安的文人觀、文學觀與“小資”問題
1.中共的知識分子觀、關於文化人的政策及其變化
2.思想資源:列寜、斯大林、高爾基談知識分子
3.文藝傢與“小資産階級”的思想、情感、文學觀
4.政界裏的整風運動與文藝界裏的“小資”問題
5.延安政策思想的實施方式
6.文學批評中的“小資”
第四節 文人與毛澤東的友情
第二章 周揚:探尋“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通道
第一節 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的思想徘徊
1.突張“政治”和研究“藝術的特殊性”
2.“政治”內涵的遞變:從“民族解放運動”到“政黨領導”
第二節 關於資産階級文學和文學大眾化
1.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産階級現代文學的否定
2.對資本主義古典藝術和對中國五四文學“歐化”傾嚮的肯定
3.工農文藝是中國新文藝的方嚮
第三節 周揚的“小資觀”
1.“作傢走著他特有的藝術知識分子的步伐”
2.作傢的“小資産階級思想感情”
第四節 “突變”:周揚對王實味的思想批判
1.周揚《王實味的文藝觀與我們的文藝觀》與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王實味思想
2.周揚1942年前後文學批評活動的對比
第三章 何其芳:文人的“新社會夢”
第一節 書齋“畫夢”和“埋葬”舊我(1931-1938)
1.“夢裏”和“夢外”的兩個世界
2.對於現實人生的激情
3.書齋“藝術”的焦慮
4.給自己的過去“送葬”
第二節 “夢化”延安與多重聲調(1938-1942)
1.“新社會夢”與“趨新棄舊”
2.黏附心理和自卑情緒
3.擇美避醜與兩重聲調
第三節 變異的“新社會夢”與“文學夢”(1942-1949)
1.帶頭懺悔與學習革命理論
2.改造自己,改造藝術
3.走嚮異化:何其芳1940年代中後期的文學批評
附錄:何其芳作品版本校讀記略——以詩集《夜歌》和論文《關於現實主義·序》為例
第四章 丁玲:沉重的“轉變”腳步
第一節 知識者與環境“對立-互融”的錶述
1.高高站立的知識者形象
2.融閤於環境的知識者
第二節 突轉:“繳納一切武裝”
1.批判王實味的“突轉”
2.猶疑、沉重的“轉變”:自我戰鬥的痛苦
3.《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縫隙”
第五章 政治渦流與延安文人的文化病癥
第一節 文人生存語境的湍流漩渦
1.延安的政治文化力量
2.延安文人的“公傢人“身份
第二節 延安文人的文化病癥
1.文化自卑心理與衰弱的個性意識
2.衰微、褊狹的文學理性精神
(1)對”小資“文學的批判理路
(2)對無産階級文學理論的探討和研究
(3)對於毛澤東《講話》及其”群眾化“理論
(4)對於同時期的”異質“文學傾嚮
(5)對於”文學與政治“關係的問題以及”政治“的內涵
(6)一極化的思維方式
第三節 文化”縫隙“與痛苦的”二重人格“
結束語
附錄一 延安時期的蕭軍:政治意識形態的自覺疏離者
附錄二 延安文化活動記事及三文人創作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942年的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对左翼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事实上,进入延安的文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的改变(甚至为“突变”),并不能把所有原因归于《讲话》,其中的诱发因素是复杂...

評分

1942年的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对左翼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事实上,进入延安的文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的改变(甚至为“突变”),并不能把所有原因归于《讲话》,其中的诱发因素是复杂...

評分

1942年的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对左翼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事实上,进入延安的文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的改变(甚至为“突变”),并不能把所有原因归于《讲话》,其中的诱发因素是复杂...

評分

1942年的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对左翼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事实上,进入延安的文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的改变(甚至为“突变”),并不能把所有原因归于《讲话》,其中的诱发因素是复杂...

評分

1942年的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对左翼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事实上,进入延安的文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的改变(甚至为“突变”),并不能把所有原因归于《讲话》,其中的诱发因素是复杂...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希望能深入到曆史情境中去,審視中國的知識分子具體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求真的態度還原本相,來對抗此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界對延安文人的臉譜化解讀。從此書來看我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成功做到瞭。難得的是,有一份依據說一份話的學術求真態度。批評時毫無留情,卻並不妨礙感受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评分

作者希望能深入到曆史情境中去,審視中國的知識分子具體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求真的態度還原本相,來對抗此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界對延安文人的臉譜化解讀。從此書來看我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成功做到瞭。難得的是,有一份依據說一份話的學術求真態度。批評時毫無留情,卻並不妨礙感受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评分

作者希望能深入到曆史情境中去,審視中國的知識分子具體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求真的態度還原本相,來對抗此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界對延安文人的臉譜化解讀。從此書來看我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成功做到瞭。難得的是,有一份依據說一份話的學術求真態度。批評時毫無留情,卻並不妨礙感受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评分

作者希望能深入到曆史情境中去,審視中國的知識分子具體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求真的態度還原本相,來對抗此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界對延安文人的臉譜化解讀。從此書來看我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成功做到瞭。難得的是,有一份依據說一份話的學術求真態度。批評時毫無留情,卻並不妨礙感受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评分

作者希望能深入到曆史情境中去,審視中國的知識分子具體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求真的態度還原本相,來對抗此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界對延安文人的臉譜化解讀。從此書來看我認為她一定程度上成功做到瞭。難得的是,有一份依據說一份話的學術求真態度。批評時毫無留情,卻並不妨礙感受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