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二韆年史

中華二韆年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東方齣版社
作者:鄧之誠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3-12-1
價格:39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6068536
叢書系列:民國大學叢書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國曆史
  • 中國通史
  • 中國史
  • 鄧之誠
  • 通史
  • 史學/政治/地理
  • 史部
  • 曆史
  • 中國
  • 古代史
  • 文化
  • 文明
  • 典籍
  • 紀年
  • 王朝
  • 文獻
  • 傳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鄧之誠為教學需要,始著《中國通史》,1934年商務印書館把其列入《大學叢書》,並更名為《中華二韆年史》,二十年後,著者續纂明清部分,全書告成,洋洋二百七十萬字,在同類史著中特色獨具。

從秦之統一,講至辛亥革命清亡,內中曆敘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等,終定5捲9冊,真可謂煌煌巨製。該書融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章節體等幾種體裁於一爐,而尤以紀事本末體為全書主乾,編製各朝史實、製度、學術、文學、風俗、宗教等,並輔以圖錶,以簡馭繁,條目清晰,內容豐富。

顧炎武治史“搜落史料,印證實物”,鄧之誠貫用其法,書中大量采錄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編年、彆史、典故、傳記雜事、碑版石刻、州郡地誌、文集選本、稗官小說等,可謂取材廣闊,考訂精嚴。

20世紀中葉,顧頡剛點評當時史學,以為此前近百年通史撰述“很少能達到理想地步”,其中較近理想的就有鄧之誠的《中華二韆年史》。作為一部頗具特色的曆史著作,《中華二韆年史》自問世以來就在史學界産生瞭很大影響,不僅長時間用作高校中國史教材,一直到今天,該書仍是青年學生學習曆史的必讀之書。而原書揭示中華民族治亂興衰的原因,高揚群策群力締造民族業績的團結精神,更可供今人藉鑒,以期經世緻用。

著者簡介

鄧之誠(1887—1960),字文如,號明齋,又號五石齋,江蘇江寜(今南京市)人。受傢學影響,嗜六朝書史。先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法文科,後入昆明雲南兩級師範學堂專攻文史。畢業後,擔任《滇報》編輯。1917年應北京大學之聘,在國史編纂處任民國史纂輯。1921年起先後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史學教授,以潛心教學著書為終生職誌。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專任明清史研究生導師,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部曆史考古專門委員。曾培養瞭一大批文史考古學者,門人弟子號稱三韆,後人稱他“為人為學,頗有古名士風”。

一生治學嚴謹,博聞強識,著述甚豐,除本書外,有《骨董瑣記全編》《桑園讀書記》《東京夢華錄注》《清詩紀事初編》等著作。一生酷喜鈔書、印書,在執教之餘,還先後審核、鑒定付之校印的有茅瑞徵《萬曆三大徵考》傳鈔本、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匯要》明鈔本四十一捲、張萱《西園聞見錄》傳鈔本一○七捲等。

圖書目錄

敘 錄
捲一 秦漢三國
秦世係(附帝係錶)
(一)秦之統一(附秦滅六國次第簡錶)
(1)建皇帝之號
(2)置郡縣(附秦郡簡錶)
(3)改官製
(4)統一文字及度量衡
(5)定黃金及錢二等幣
(二)秦之開邊
(1)取西戎地
(2)取匈奴地
(3)取南越地
(三)秦始皇之政治
(1)專製之加劇
(2)民力之耗竭
(四)秦之民生狀況
(五)李斯成統一之功
秦漢之際
(一)豪傑亡秦(附六國先後起兵簡錶)
(二)楚漢相爭(附項羽分封十八王簡錶)
漢世係(附帝係錶)
(一)漢之統一
(1)削平群雄
(2)恢復封建(附漢初異姓諸王簡錶、同姓諸王簡錶)
(二)漢之疆域(附漢疆域簡錶)
(三)漢之製度
(1)官製
(2)兵製
(3)刑法
(4)學校
(5)選舉
(四)漢之開邊
(1)匈奴
(2)西域
(3)西羌
(4)朝鮮
(5)南粵
(6)閩粵
(7)西南夷
(五)漢代之政治
(1)文景黃老之治
(2)武帝之改革
(3)宣元之治功及宦官外戚之禍

(一)王莽之改製
(1)延攬文士
(2)井田與奴婢
(3)五均六筦
(4)封建
(5)更改官名
(二)王莽之滅亡
(1)政令廢弛
(2)綠林赤眉之起
(3)劉玄稱帝與王莽敗死
東漢世係(附帝係錶)
(一)光武之統一事業(附新末群雄割據簡錶)
(二)東漢之疆域(附東漢疆域簡錶)
(三)東漢之製度
(1)官製
(2)兵製
(3)刑法
(4)學校
(5)選舉
(四)東漢之開邊
(1)匈奴
(2)西域
(3)西羌(附燒當部發難簡錶)
(4)鮮卑
(5)烏桓
(五)東漢之衰亡
(1)外戚
(2)宦官
(3)黨錮
(4)黃巾之起兵
(5)權臣(附東漢末群雄割據簡錶)
三 國
魏世係(附帝係錶)
蜀世係(附帝係錶)
吳世係(附帝係錶)
(一)三國之分立
(二)三國之疆域(附三國疆域簡錶)
(三)三國之製度
(1)官製
(2)兵製
(3)刑法
(4)學校
(5)選舉
(四)三國時代之諸族
(1)諸族之內屬
(2)蜀漢之南進
(3)吳平山越
(五)三國鼎峙之局
(1)三國之和戰
(2)蜀及魏之亡
兩漢三國之社會
(一)人民生活狀況
(1)正賦
(2)稅捐
(3)職役
(4)貨幣
(5)實業
(6)一代盛衰之總述
(二)學術思想
(1)秘閣藏書
(2)兩漢學術之盛
(3)思想界之變遷
(4)製造與發明
(三)風 俗
(1)西漢遊俠與東漢氣節
(2)奢侈之風
(3)嫁娶
(4)喪祭
(5)服飾
(6)飲食
(7)傢族
(8)奴婢
捲二 兩晉及南北朝
晉及十六國世係(附帝係錶)
(一)兩晉之疆域(附兩晉疆域簡錶)
(二)兩晉之政變
(1)八王之亂及懷湣被虜(附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簡錶)
(2)東晉建國及私門政治
(三)十六國之分閤(附十六國分閤簡錶、晉代十六國興滅簡錶、十六國疆域簡錶)
(1)晉、趙、蜀之鼎立
(2)前秦之強盛
(3)後秦後燕之對峙
(4)東晉之恢復事業
南北朝世係(附帝係錶)
(一)南北朝之疆域
(1)南朝
(2)北朝(附南北朝疆域簡錶)
(二)南朝之治亂
(1)宋初之政治
(2)梁武之中興
(3)侯景之亂
(三)北朝之治亂
(1)魏之興起
(2)孝文帝之改製
(3)魏之衰亡
(4)齊周之對峙
(5)北方之邊患
(四)南北朝之和戰
(1)戰爭之概況
(2)通聘重使纔
(3)軍事之影響
兩晉南北朝製度
(一)官 製
(1)中央(附三省官製簡錶、北周官製九命簡錶)
(2)地方
(二)兵 製(附北周府兵簡錶)
(三)刑 法
(1)律令
(2)刑名(附南朝刑名簡錶、齊周刑製簡錶)
(四)學 校
(五)選 舉
兩晉及南北朝之社會
(一)生活狀況
(1)田賦
(2)職役
(3)徵稅
(4)錢幣
(5)生業
(二)學術思想
(1)玄學
(2)經學
(3)史學
(4)文學
(5)書畫
(6)聲韻學
(三)宗 教
(1)佛教
(2)道教
(四)風俗與習慣
(1)門第
(2)嫁娶
(3)喪祭
(4)飲食
(5)服飾
(6)世風
(7)音樂
(五)製 造
(1)舟車
(2)器物
(3)文具
(4)紡織
(5)琉璃
(六)域外交通
(1)西域
(2)海外
捲三 隋唐五代
隋世係(附帝係錶)
(一)隋之統一事業
(1)疆域(附隋州郡簡錶)
(2)官製
(3)兵製
(4)刑法
(5)學校
(6)選舉
(7)音樂
(8)服製
(二)隋之開邊
(1)對外之用兵
(2)西域之交通
(3)海外關係
(三)隋代人民生活狀況
(1)賦稅製度
(2)等級製度
(3)戶籍製度
(4)物産(附隋代各地物産簡錶)
(5)商業
(6)工藝
(四)隋之建設事業
(1)開河渠
(2)鑿馳道
(3)築長城
(4)營宮室
(五)隋之學術思想
(1)學術
(2)搜集圖書
(3)文學
隋唐之際
(一)隋之滅亡
(1)誅戮元勛
(2)群雄紛起(附隋末群雄割據簡錶)
唐世係(附帝係錶)
(一)唐之統一
(二)唐初之政局
(1)玄武門之變
(2)貞觀之治
(三)唐之疆域(附唐諸道簡錶)
(四)唐之製度
(1)官製
(2)兵製
(3)刑法(附唐代司法機關簡錶)
(4)學校
(5)科舉
(6)冠服
(7)音樂
(五)唐與諸族之關係(附六都護簡錶)
(附十節度簡錶)(附唐代諸族簡錶)
(1)突厥
(2)迴紇
(3)吐蕃
(4)南詔(附六詔部落簡錶)
(六)武韋執政
(1)武後
(2)韋後
(七)玄宗時代之治亂
(1)開元天寶之政況
(2)安史之亂
(八)唐之衰運
(1)宦官
(2)藩鎮(附中唐以後兩河藩鎮簡錶)(附唐末節鎮
簡錶)
(3)朋黨
(九)唐之亂亡
(1)黃巢之起兵
(2)藩鎮之吞並
(3)硃全忠之代唐
(十)唐代民生狀況
(1)田製
(2)賦役
(3)雜稅
(4)幣製
(5)物價
(6)實業
(十一)風俗與習慣
(1)嫁娶
(2)喪祭
(3)慶壽
(4)宴遊
(5)門第
(6)飲食
(7)衣飾
(8)博戲
(9)刺客
(十二)製 造
(1)瓷銅器
(2)文具
(3)武器
(4)舟車
(5)紡織
(十三)宗 教
(1)佛教(附唐時佛傢宗派簡錶)
(2)道教
(3)三夷教
(4)迴教
(十四)學術思想
(1)文學
(2)經學
(3)史學
(4)性理
(5)書法
(6)繪畫
(7)醫學
(十五)海外交通
(1)互市通商
(2)唐與日本文化之溝通
五代十國(附五代諸國興亡分閤簡錶)
(一)五代諸國疆域(附五代諸國疆域簡錶)
(二)五代之分爭
(1)民生之痛苦
(2)契丹之侵擾
(三)文化之進步
(1)石經
(2)雕闆
(3)瓷器
(4)文藝
(四)五代之風俗
(1)廉恥喪亡
(2)打破等級製度
(3)服飾詭異
(4)飲食好尚
(5)俳優
捲四 宋遼金夏元
宋世係(附宋世係錶)
遼世係(附遼世係錶)
金世係(附金世係錶)
夏世係(附夏世係錶)
元世係(附元世係錶)
(一)宋之統一
(二)宋之疆域(附宋疆域簡錶)
(三)宋之製度
(1)官製
(2)兵製
(3)刑法
(4)學校
(5)科舉
(四)宋初之政治
(1)削奪藩鎮兵權
(2)優禮士大夫
(3)颱諫之橫
(五)王安石之變法
(1)變法之起因
(2)變法之實行
(六)黨爭之誤國
(1)新舊黨之分張
(2)新舊黨之傾軋
(3)宣和之衰敗
(七)宋之邊患
(1)遼之建國
(2)夏之興起
(3)金之興起
(八)北宋之滅亡
(1)宋金之和戰
(2)宋金之戰爭
(九)南宋之建國
(1)宋金之戰爭
(2)宋金之媾和
(3)南宋初年之兵費
(十)南宋與金之對峙
(1)金之立國規模
(2)南宋與金之和戰
(3)南宋之不振
(十一)南宋之滅亡
(1)濛古之興起
(2)西夏之滅亡
(3)金之滅亡
(4)南宋之亡
(十二)元之建國
(1)元初之武功
(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簡錶)
(3)元之製度
(十三)元之衰亡
(1)帝位之紛爭
(2)政治之不良
(3)治河之役
(4)人民之反抗
(5)元對義師與內訌
宋遼金元之社會
(一)民生狀況
(1)田賦
(2)職役
(3)官賣品
(4)雜稅
(5)幣製
(6)江浙官田
(7)物産
(二)學術思想
(1)理學
(2)史學
(3)文學
(4)通俗文學
(5)書畫
(6)印刷
(三)工藝製造
(1)紡織
(2)雕漆
(3)瓷器
(4)塑像
(5)建築
(6)器用
(四)風 俗
(1)飲食
(2)衣飾
(3)嫁娶
(4)喪葬
(5)令節
(6)戲玩

捲五 明清上
明世係(附明帝係錶)
(一)明之統一
(二)明初之政局
(1)開國治術
(2)靖難稱兵(附明初封藩簡錶)
(3)永樂大典
(三)明之疆域(附明疆域簡錶)
(四)明與諸民族之關係
(1)瓦剌與韃靼(附達延汗世係簡錶)
(2)日本
(3)安南
(4)土司
(五)明之海上交通
(1)明初之招徠(附鄭和齣使簡錶、明初海上交通諸國簡錶)
(2)歐力之東漸
(六)明代之政治
(1)宰相之任使
(2)有明一代之吏治
(3)內難之頻起
(七)明代之宦官
(1)宦官之職掌(附明宦官二十四衙門官製簡錶)
(2)王振之禍
(3)劉瑾之禍
(4)魏忠賢之禍
(八)明代之黨爭
(1)颱諫之橫
(2)嘉靖議禮
(3)請立太子
(4)京察
(5)東林及齊楚浙宣昆
(6)三案
(7)復社
(8)逆案
(九)明之衰亡
(1)滿洲之崛起
(2)人民之舉義
(3)明之亡
捲五 明清中
清世係(附清帝係錶)
(一)順治之始基
(1)製度之粗定
(2)政令之嚴急
(3)籠絡漢人
(4)財政之清理
(二)康熙之統一
(1)三藩之平定
(2)颱灣鄭氏之亡
(三)康乾施政之張弛
(1)內政
(2)文事
(四)康雍間之國內外諸民族
(1)康熙朝
(2)雍正朝
(五)乾隆之“十全武功”
(1)準部
(2)迴部
(3)金川
(4)廓爾喀
(5)緬甸
(6)安南
(7)清之疆域(附清疆域簡錶)
(六)清之中衰
(1)政治之昏濁
(2)財用之耗竭
(3)風俗之敝
(4)道光之衰運
(七)人民之反抗
(1)乾隆時
(2)嘉慶時
(3)道光時
(八)鴉片戰爭
(1)清初之中西交通
(2)禁煙始末
(3)戰事之起
(4)江寜議和
(5)廣州入城交涉
(6)英法聯軍
(九)太平天國
(1)軍事
(2)製度
(3)四方之響應
(十)母後之臨朝
(1)祺祥之獄
(2)親貴之當權
(3)督撫之權重
(4)財政之支絀
(十一)維新之開始
(1)兵工
(2)交通
(3)教育
(4)礦業
(5)紡織
(十二)外患之迭乘
(1)對外戰爭
(2)喪權辱國
捲五 明清下
(十三)戊戌變政
(1)康梁之維新運動
(2)百日維新
(3)政變
(4)富有貴為之獄
(十四)義和團
(1)義和團之崛起
(2)義和團之抗戰
(3)辛醜議和
(十五)清末之時局
(1)庚子以後之維新
(2)庚子以後之外交
(3)宣統間之中央集權
(十六)辛亥革命
(1)孫中山之倡導
(2)川路風潮
(3)革命之成功
(4)清之亡
明清兩代社會生活
(一)製 度
(1)田製
(2)徵榷
(3)幣製
(4)茶法
(5)鹽法
(6)科舉
(7)官製
(8)兵製
(9)刑法
(二)生 業
(1)農業
(2)工業
(3)商製
(4)礦廠業
(三)學 術
(1)理學
(2)經學
(3)史學
(4)文學
後 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看到没人写评论,我来叨几句。 手头这本是卷四,当年基友因为见是钟莱茵先生旧藏,所以买下,后来见是宋辽金元部分,遂转而赠我,这两日取读,实在是叫苦不迭。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其实这个名更符合实际。此书或者就是当时邓先生发给学生的讲义,属于资料长编体。大...

評分

看到没人写评论,我来叨几句。 手头这本是卷四,当年基友因为见是钟莱茵先生旧藏,所以买下,后来见是宋辽金元部分,遂转而赠我,这两日取读,实在是叫苦不迭。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其实这个名更符合实际。此书或者就是当时邓先生发给学生的讲义,属于资料长编体。大...

評分

看到没人写评论,我来叨几句。 手头这本是卷四,当年基友因为见是钟莱茵先生旧藏,所以买下,后来见是宋辽金元部分,遂转而赠我,这两日取读,实在是叫苦不迭。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其实这个名更符合实际。此书或者就是当时邓先生发给学生的讲义,属于资料长编体。大...

評分

看到没人写评论,我来叨几句。 手头这本是卷四,当年基友因为见是钟莱茵先生旧藏,所以买下,后来见是宋辽金元部分,遂转而赠我,这两日取读,实在是叫苦不迭。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其实这个名更符合实际。此书或者就是当时邓先生发给学生的讲义,属于资料长编体。大...

評分

看到没人写评论,我来叨几句。 手头这本是卷四,当年基友因为见是钟莱茵先生旧藏,所以买下,后来见是宋辽金元部分,遂转而赠我,这两日取读,实在是叫苦不迭。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其实这个名更符合实际。此书或者就是当时邓先生发给学生的讲义,属于资料长编体。大...

用戶評價

评分

明部分。2017年9月。

评分

文獻。

评分

文獻。

评分

詳細於典章製度,錶格便於初學和使用者,內容不離正史政書,明清擅長,清史尤佳

评分

明部分。2017年9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