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收录格非二十余年来中短篇小说十二篇,是他的最新自选集。
他早年以短篇小说引起文坛瞩目,《迷舟》、《青黄》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故事以优雅精纯的语言和清晰缜密的细节呈现出无比真实的生活质地感,同时又让微妙难言的意绪如迷雾流淌,仿佛义山诗境。伟大作家的天分从一开始 便显露无疑,并在后来的岁月里持续滋长,衍生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在这个集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作家对于汉语古典之美最为纯正的继承,也可以看到,曾经托生于博尔赫斯、普鲁斯特的智慧在另一个文学天才身上的再生。题名相遇,既是取篇目之名,也暗示作品中多重影响的自然交融。
~~~~~~~~~~~~~~~
格非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与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授奖词
格非的小说是历史文化叙事与个人欲望叙事的完美结合。他优雅地铺陈历史,冷酷地节制欲望,使之成为一种迷人的若有若无的气息般的存在。
——潘帕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是写满蒙藏佛教最鲜活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满纸无限的开始和可能。
——冯唐
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塞壬的歌声》、《博尔赫斯的面孔》等散文集多部。
《相遇》是格非历年创作短篇小说的自选集,自《迷舟》至《蒙娜丽莎的微笑》,计十二篇,跨越时间有二十余年。事实上,格非在同一茬儿作家里,写作量算是少的,自1986年发表处女作《怀念乌攸先生》以来,小说作品也就是一百多万字,六部长篇外,中短篇小说四十多篇什,《相遇...
评分 评分作为一枚坚定的格非粉,虽然这本短篇大多是以前的集子里有的,还是毫不犹豫的入了电子版。对先锋小说乃至格非本人的解读赏析太多了,连赏析本身我都看不懂,于此我只想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被打动的体验。——不需要看懂万花筒想表达什么,只感受一片棱镜上传来的光就好。 ...
评分很久以前便知道有格非的存在,直到最近才读到他的作品。读过他的第一本著作,也是这本短篇小说集后,我便兴冲冲找了他的江南三部曲来看,然而没有读出与《相遇》同样的美与体味。因为是短篇集,因此书中的文字叙述更为凝练和柔美,人物情节也更为饱满和自然。手执《相遇》,配...
评分采访人:李唐 受访者:格非 “偶然性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浪读书:这次出版的小说集《相遇》,是您目前为止最新的小说自选集,共十二篇。既然是自选集,这十二篇作品是否是您最满意的小说? 格非:或许是吧。在编选这部选集时,我和特约编辑周丽华女士进行了沟通。她...
截至目前为止 格非的大部分小说成品 除隐身衣、不过是垃圾等相对敷衍的作品外 皆蕴藏可用“静籁感”概括的独特氛围:无论历史、人物、对话、描写 读来都仿佛驻足观察尘封已久的雕塑 尤其主角表现上 常通过他者视角酝酿出疏离、隔阂及最终亦不可逾越的屡屡试探(这点在“江南三部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情节发展则刻意使用“叙事空缺”的方式 渲染神秘主义 读来处处是人与人间的不理解和不明说——认识的文学评论者们 多半认为格非撰写的是“失败者之书” 因为格非塑造的差不多全部主要人物 都在追求某种“桃花源”式的生活或道德理想 而这些追求 全部以失败告终 书评待发
评分丁丁张的新书卖36,格非的书卖35,呵呵。
评分有多少人给这书四五星是因为“不明觉厉”?
评分读过这本,格非在我心里的地位暂时要超越余华了。在格非早期这些悬疑类型的故事里,谜底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要寻找什么),越探究离事实越远。叙事空缺带来各种限知的谜团,而每一种限知都彼此冲突,将我们可以相信的部分冲撞得稀碎。记忆是不靠谱的,时间也是不靠谱的,环境总和人心的渴望相契合,让“人们的感觉发生某种程度的偏差”。离开江南,格非的创作走向一批“故事新编”。这新编不是鲁迅式旧故事新演绎,而是“故”事,故旧事新演绎。最后是两篇藏区背景的小说。宏大的《相遇》之后是意外朴实简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简直臻于化境。(当然,不可否认全书都有文字游戏的性质) 格非是正儿八经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作家。在余华和苏童都写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只有格非还能保持稳定的产出。三驾马车的轨迹对比很有意思。
评分相信格非。相信,是我能给予中国当代作家的最高评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