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食物”,所以有味道;是“爱情”,因此有各色人等谈情说爱。浪漫有之,冲突有之,当食物与爱情混为一谈,产生了甜蜜蜜的男女情事、酸酸涩涩的人事矛盾、人生中必然尝受到的挫败苦味,还有辛辣得叫人汗流浃背的不满控诉。一桌小说,原来是吃不完尝不尽的人生之体验。
这是也斯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关“吃”的故事,顺着“食物”的线索,爱情的变故,求诸作者的后殖民立场。清新而有趣。
也斯,本名梁秉钧,在香港长大,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香港大学及客座欧美多所大学,现为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人文学科研究所所长。 论文集《书与城市》、《香港文化拾论》、《城与文学》有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版本。
一、 也斯在這小說集的後記中,借用班哲明 (Walter Benjamin) 的看法夫之自道,把小說、手藝和食物聯繫起來。「班哲明把說故事比作手工藝。手工藝悠長細緻的製作,抗拒把一切撮要的企圖。故事邀請讀者一起去思索生命的意義。」(頁258)由於時代改變,手工藝變得不合時宜,而...
评分一、 也斯在這小說集的後記中,借用班哲明 (Walter Benjamin) 的看法夫之自道,把小說、手藝和食物聯繫起來。「班哲明把說故事比作手工藝。手工藝悠長細緻的製作,抗拒把一切撮要的企圖。故事邀請讀者一起去思索生命的意義。」(頁258)由於時代改變,手工藝變得不合時宜,而...
好在香港有也斯,在香港作家里面他和西西并列在我心里第二名。用包容的的态度对待食物,其实就是包容对待各种文化。从东南亚菜到本土小吃,粤式小食与法国大餐、分子料理齐聚一堂,不存高下。中国人用饭菜连接感情和幸福,有龃龉的亲友美美地吃一顿中国菜,也许心就近啦。不过很明显,懂吃的人都对日料这种平庸的食物不屑一顾嘻嘻
评分每個故事都隱藏某個港片的鏡頭感,或者是自己對香港的記憶和想像吧。艾布爾夜宴不是驚悚故事爾是一場夢;老薛,大概是自己在生活中理想的朋友——聊天不需交換流行資訊,而是有掌故有人情有想像力,找吃談吃的,是為了保護傳統和試圖改變偏見,做起吃來卻是平易近人分寸到位,從人身上奢求的只是一頓簡單的家常便飯,底下卻是把獨立和為人設想的無限額支票偷偷放到那人口袋裡。也許這是真正的世故之人,也有嗜酒缺點的大活人。
评分自己产生莫名的代入感
评分重读一遍,还是觉得有意思
评分以食物串起许多香港生活百态。羡慕也斯这样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