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写成之内容丰富的传世巨作。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值曹聚仁在香港办《循环日报》,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发表,引发关注。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 时改名“知 堂回想录”。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周作人亲身经历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晚清光复会秋瑾、徐锡麟等的活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其一生形迹记录即是重要史料。又出之以如面谈之知堂文风,可谓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难怪促成本书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一 “我是知你的。” 这是一年前的我,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躺在近窗的硬板床上,盖着泛黑而油腻反光的单薄被子,趁着昏黄斑斑局促不安的灯光,重新翻看你的《知堂回想录》,整个生活的底色弥漫着腐朽霉味,倦极怠极又最愤怒最无望时想说与你的话。 “我倦极的是在暗...
评分今年读到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周作人先生《知堂回想录》中所说“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这基本上可以概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越体会越觉得这种返朴还醇的人生态度比那些看似激动人心的美好理想更能宁静人的心灵、有益于社会。 道德...
评分《知堂回想录》是一本“伤逝之作”。 它是知堂老人周作人一生中最后的著作,而且在撰写的时候,写到第四卷《北大感旧录》时,知堂老人得知了胡适逝世的消息,他伤怀地说,“今天听说胡适之于二月二十四日在台湾去世了,这样便成为我的感旧录里的材料,因为这感旧录中是照例不收...
评分周作人生前最後也是篇幅最大的作品《知堂回想錄》,較為詳細地自述了他的一生。這本書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初版,彼時已是知堂老人離世三年之後。如今已歷半個世紀,今年終於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此版以著者手稿為藍本,綜合各舊版校勘,是至今為止最為完整的...
评分说到经历的丰富,大概少有人比得上周作人了。生于清末的绍兴,风云际会之地,求学于南京,留学于日本,执教于北大,经民国,历日占,抗战后被监禁于老虎桥监狱,甚至还到了文革时期。他的好友,或逝去,或离开,或交恶。在这些经历之后,可以说是一片日暮苍茫了,可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笔触之下流露着的鲜活趣味。他的性格与鲁迅太不同,他说鲁迅是“以直报怨”,而他自己呢?
评分周作人确实是小事上聪明,大事上昏头。
评分周作人确实是小事上聪明,大事上昏头。
评分就像周作人谈完了他的一生,虽然他自己也在后序里讲的有没说的地方。比较留意他谈及鲁迅的地方,对于兄弟的失和,他只说“我也很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可能如此,所以身为读者的自己还是很庆幸他会时不时提及鲁迅没有避而不谈。周作人晚年的回忆文章平平淡淡,行云流水,感觉有种经历世事的平静和故意不说的克制,读来倒没有让我觉得在读老年人的文章。七月读了几本周作人,本想雨天时候读,但偏巧都在上午或者傍晚,阳光热烈,却也温和,有时配着蝉鸣,倒觉得这个夏天不太热
评分就像周作人谈完了他的一生,虽然他自己也在后序里讲的有没说的地方。比较留意他谈及鲁迅的地方,对于兄弟的失和,他只说“我也很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可能如此,所以身为读者的自己还是很庆幸他会时不时提及鲁迅没有避而不谈。周作人晚年的回忆文章平平淡淡,行云流水,感觉有种经历世事的平静和故意不说的克制,读来倒没有让我觉得在读老年人的文章。七月读了几本周作人,本想雨天时候读,但偏巧都在上午或者傍晚,阳光热烈,却也温和,有时配着蝉鸣,倒觉得这个夏天不太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