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我”作为一个亡魂,需要自己去殡仪馆被烧——小说的开头确实能够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细读发现,作者实实在在地关心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他把那些新闻焦点、敏感事件都烩进了这本小说里,主食和菜烩成了一盘,吃起来自然过瘾。但细节设置和语言风格方面是明显在勉强自己跟上时...
评分※转载自2013年8月15日香港《明报·世纪》。 到 《 第 七 天 》 , 來 到 「 死 無 葬 身 之 地 」 。 余 華 的 鬼 魂 遊 , 是 一 個 中 國 盛 宴 。 盛 宴 饗 「 無 」 ; 無 葬 身 之 地 , 無 人 之 境 , 曾 在 , 痛 極 , 歸 無 。 從 基 督 受 難 以 來 , 痛 苦 ...
评分余华是有野心的,但又显得力不从心。 今年三月余华出席北师大入校仪式时,余华有些疲倦地说:“不要对我期望很高,我已经很累了” 对《第七天》的失望来源于我们翘首以盼的高期望,我们在与自己印象中的余华搏斗,这种高期望是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评分6月16日,复旦的陈思和、哈佛的王德威、上海作协的王安忆等“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齐聚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新世纪文学理论座谈会。作家王安忆发言说:“今天的文学批评使我感到恐惧,对所有的批评我都是不看的。”她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写作与批评同时发声,双...
评分拿到书,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我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这个“故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在这个没有一丝活气的故事里,所有人都已死去,魂魄流离失所无处栖息,仿佛活着就是为了讲述如何死去。生前的生活充满刻骨的压抑和忍耐,死亡的过程简单而爆裂,只有死后,在...
余华费尽心机摆出看似冷酷实则不堪一击的叙述造型,可惜所产出的故事桥段始终囿于都市剧本与火车杂志之中,陈旧的修辞,堆砌生硬的社会新闻,特稿记者的愚钝嗅觉,三流舞台剧的台词对白,像一条难以下咽的长微博,说是全盘溃败不为过吧。
评分同贾樟柯天注定一个套路。只是浓缩再多黑暗,也榨不出一丝光明。
评分同贾樟柯天注定一个套路。只是浓缩再多黑暗,也榨不出一丝光明。
评分写父亲那段情真意切,其余真的是用力太猛,感觉像是被李承鹏上了身。
评分就我个人来说,非常喜欢这一本。另,评论里有说对余华失望的,自《兄弟》之后仿佛就有了不知从哪儿屙出来的批判余华的优越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随便砸出一本都永远值得他们膜拜几辈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