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
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这部书在小说叙事上有很大的创新,叙述者一边在叙述着自己母亲的生命历程,一边在叙述着自己的写作过程,回忆影响着作者本身,而进一步影响了写作。作者并未将自己的心理过程隐去,而是使之成为文本的一部分,甚至在行文过程中批判其他的描写方式,乃至本书都成为作者批评的对...
评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书中有两篇文章。《无欲的悲歌》以自传体方式讲述自己的母亲,母亲51岁自杀。作者以旁观者身份写自己的母亲。和别人写法不一样的是:作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完全的参与者。一个贫穷的妈妈养大几个孩子,一生都在生存中挣扎,没有爱情的幸福,有乐...
评分小说不长,在快餐店二楼寥寥的几个用餐的人中,读到第二段,就有了同感,反正时间还早,索性就一心读下去。 第二段写着:“从母亲去世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七个星期了,我想趁着葬礼时那股强烈的想要写写她的欲望还没有变回当初接到自杀消息时的麻木无语让自己开始工作。没错,是...
评分在彼得·汉德克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一些作品为他贴上了诸多标签(早期戏剧作品的“实验”“反叛”“先锋”特质),引来了巨大的政治争议(晚年关于塞尔维亚问题的随笔),另一些作品则可以视作对这些“标签”和“争议”的补充和纠正。无疑,汉德克对于后者投入了更多的创作精力...
评分小说不长,在快餐店二楼寥寥的几个用餐的人中,读到第二段,就有了同感,反正时间还早,索性就一心读下去。 第二段写着:“从母亲去世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七个星期了,我想趁着葬礼时那股强烈的想要写写她的欲望还没有变回当初接到自杀消息时的麻木无语让自己开始工作。没错,是...
#我只能专注在一个事情上# 我买的是无欲的悲歌, 不需要多余的附加品。 大黄蜂看了确实不对胃口, 也许她更经典。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绝望的理由。
评分只读了无欲的悲歌,大黄蜂没有看下去,堆砌细节的意识流,感动的点在哪里?
评分《无欲的悲歌》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的后设小说,其中也能看到每个中国母亲的影子。就像福楼拜在关于家庭女仆的故事中放下所有炉火纯青的形式雕琢而只是进行最平静的叙述一样,汉德克在这个中篇中声称自己回避了作为一个小说家天职的“虚构”:“但是在写这个故事时,我偶尔会对所有那些坦率和真诚感到厌恶,渴望不久后能够重新写些可以让自己撒撒谎或是伪装自己的东西,比如话剧。”他以福楼拜式的专注和自我剖析表达了对逝去不久的母亲的纪念。在描写“父亲”和“母亲”家庭生活中的敌对和别扭的时候,汉德克提醒我们,类似的场景和写法实际上沿袭了十九世纪的cliche:“没错:这种描述的方式就像是抄来的,从别人的描述中借用来的,是可替换的,陈词滥调,与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没有关系,简单说就是:“十九世纪”
评分读过《无欲的悲歌》 我感受到扑面袭来的痛楚、麻木。
评分每个女人身上都有清晰可见的空虚,在逃离与麻木之间沉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