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科耶夫

亚历山大·科耶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加] 莎蒂亚·德鲁里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68
译者:赵琦
出版时间:2007-11
价格:34.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80225333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科耶夫
  • 政治哲学
  • 哲学
  • 后现代
  • 政治学
  • 传记
  • 政治哲学与现代实践政治学
  • 亚历山大·科耶夫
  • 哲学
  • 思想
  • 科耶夫
  • 存在主义
  • 政治哲学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自由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于某些原因,科耶夫开始厌恶他大半辈子投身于其中的现代性事业。他开始认为,理性在全世界毫无羞耻的胜利已经造成了它在全球的暴政;现代性已经阉割了这个世界,并且夺去了它所有的魅力。结果,科耶夫回应了时髦的文化悲观主义,它已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标志。

亚历山大•科耶夫,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对后现代思想的影响如此知名,却鲜被理解。同时透过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双重视角来阅读黑格尔,科耶夫创造出了一套狂野的理论,如果说不是一种催眠般的混合物的话。在这本书中,德鲁里展示了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的本质,以及它同时对法国知识分子和美国知识分子所有的那种非凡影响。

根据德鲁里的说法,科耶夫认为历史是一场悲剧,上演着冷酷、无情、工具性的和没有感情的理性主义如何征服这个世界的故事。德鲁里认为,科耶夫将现代性观念视为乏味理性的决定性胜利, 这构成了后现代思想的基石。

从科耶夫提供的这种世界图像中诞生了一种隐晦的浪漫主义,它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怀旧。早已被理性摒弃的东西诸如荒诞、疯狂、混乱、冲动、本能、激情和膂力,被重新拾起。在德鲁里看来,这些理念浪漫化了无故暴力和反理性主义,而正是它们塑造了后现代世界。

作者简介

莎蒂亚•B.德鲁里(Shadia B. Drury)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政治学与哲学系教授。另著有《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理念》(The Political Ideas of Leo Strauss,1990)《列奥•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Leo Strauss and the American Right,1999)和《恐怖与文明:基督教、政治学与西方精神》(Terror and Civilization: Christianity, Politics, and the Western Psyche,2006)。

赵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部分 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
1 引言
2 主人的时代
3 奴隶的时代
4 历史的终结
5 海德格尔的诱惑
6 末人的胜利
第二部分 科耶夫在法国的影响
7 葛诺的英雄故事
8 巴塔耶的反抗
9 福柯的“疯癫”
第三部分 科耶夫在美国的影响
10 与列奥·施特劳斯的辩论
11 阿兰·布鲁姆的末人
12 弗朗西斯·福山的苦恼意识
第四部分 结论
13 后现代政治的根源
14 政治以及善的多重性
缩略语列表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施特劳斯=神学”。相交数十载,阅毕这位在大洋彼岸、将自己视为“终身对手”的故人新寄来的文稿,科耶夫沉着地在扉页写下这个公式。这两位大师与常人的差距遥远得超乎光年——一个一眼看穿历史的终结一语成谶,一个急流勇退而抽身回归希腊罗马——以致他们的思想的闪光也...  

评分

“施特劳斯=神学”。相交数十载,阅毕这位在大洋彼岸、将自己视为“终身对手”的故人新寄来的文稿,科耶夫沉着地在扉页写下这个公式。这两位大师与常人的差距遥远得超乎光年——一个一眼看穿历史的终结一语成谶,一个急流勇退而抽身回归希腊罗马——以致他们的思想的闪光也...  

评分

亚历山大•科耶夫,也许你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得感谢一场纷纷扬扬的笔战。是的,我指的就是刘小枫教授的“国父论”以及接踵而来邓教授的洋洋雄文《评学理》。且不在他们各自的主张(或是恩怨)中纠缠,只要去战场上捡个几颗弹壳,就够我等摆弄一下午了。而笔者实在有幸,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废寝忘食的书。我们要回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河流中,去汲取养分,去反思历史,反思自己,思考当下。 作者在前言中叙述,后现代主义是对于18世纪启蒙运动确立的理性主义的一种批判,对于当前的资本主义工业伦理的一种批判,对于中心性和统一性的一种反叛,对于非理性、...

评分

“施特劳斯=神学”。相交数十载,阅毕这位在大洋彼岸、将自己视为“终身对手”的故人新寄来的文稿,科耶夫沉着地在扉页写下这个公式。这两位大师与常人的差距遥远得超乎光年——一个一眼看穿历史的终结一语成谶,一个急流勇退而抽身回归希腊罗马——以致他们的思想的闪光也...  

用户评价

评分

信息量有点大~

评分

历史真会终结吗?后现代政治是全球化话语,还是只是反省现代性的发达国家的话语?后现代政治的解构而少建构是不是只是对现代政治的弥补,这反而加强了现代性政治?不管怎样,科耶夫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评分

为什么是马克思呢?科耶夫用人的位置取代了黑格尔理性的地位,人类运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历史终结方面也有马克思的痕迹。为什么是海德格尔?科耶夫把存在主义的焦虑历史化加以阐释,最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转变为奴隶道德(征服自然并且征服自身)的系谱学。

评分

梳理科耶夫对于黑格尔的错误而迷人的解读本身就饶有意味。作者本着科耶夫出发,在我被科耶夫的推理说服之时,抛出精炼的批驳和诘问,对于福山的分析尤为令人折服。只是全书终章读起来略微有些不知所云,毕竟对于“后现代”没有什么储备。

评分

书本身只值四星,但是引发的思考有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