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文物齣版社
作者:劉昭瑞
出品人:
頁數:552
译者:
出版時間:2007-6-1
價格:95.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0102121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道教
  • 考古
  • 宗教
  • 劉昭瑞
  • 思想史
  • 道傢
  • 曆史
  • 考古發現
  • 考古發現
  • 早期道教
  • 道教史
  • 漢代宗教
  • 道教考古
  • 古代宗教
  • 道教文獻
  • 齣土文物
  • 道教思想
  • 中國宗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已經成為眾多人文學科的研究獲得新突破的起點,這已是人們的共識。近年來,隨著考古材料的較多齣土和公布以及道教研究領域的深入和擴大,利用考古材料對道教特彆是早期道教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海內外學者們的重視。本書則是作者近二十年來在這方麵的嘗試。本書的研究,涉及道教觀念、道教典籍、道教法器、道教科儀、道教傳播、道教史乃至道教相關背景的討論。隨著考古發現的新材料的不斷公布及相關研究的進展,相信可以促進整個道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著者簡介

劉昭瑞

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曆史係,1985年碩士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博學院,1988年博士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係。研究領域為宗教人類學、宗教考古。主要論著有《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論"黃神越章》、《居延新齣漢簡所見方術考釋》、《論鎮江 齣土東晉道教印》等。其文章近年來在國內及日本、香港和颱灣等地重要雜誌上發錶,並多次參加境外大型國際研討會,其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成果,得到瞭國內外學者的較高評價。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考古材料的類彆
第二節 關於道教考古的若乾思考
第二章 從考古材料看早期道教的若乾問題
第一節 論考古發現的“解注文”
第二節 論東漢肥緻碑的立碑者及碑的性質
第三節 《張盛墓記》考略
第四節 論“老鬼”與南北朝時期老子的神化
第三章 《太平經》“承負說”研究
第一節 考古發現的東漢時期相關材料
第二節 關於“重復”意義的討論
第三節 “重復”觀念形成的背景
第四節 文獻與民俗學材料中的“承負”與“重復”
第四章 《老子想爾注》、《牽三詩》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釋《想爾注》的“黃、容僞伎”
第二節 釋《想爾注》的“練形”僞伎
第三節 《想爾注》、張魯與讖緯說
第四節 《想爾注》若乾語例校釋
第五節 早期道教文獻中的“牽三詩”與王嘉
第五章 早期道教用印研究
第一節 早期道教用印的分類及印文意義
第二節 “黃神越章”與“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第三節 鎮江齣土東晉道教印考釋
第四節 道教用印起源的思考
第六章 早期道教造像研究
第一節 從西王母造像說起
第二節 關於“道無形象”的思考
第三節 現存若乾早期道教造像及造像記
第四節 造像記中若乾問題的討論
第七章 道教科儀起源及流變研究
第一節 墨者行為與道教法術
第二節 禹步的起源及禹與巫、道的關係
第三節 從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龍儀——兼論投龍儀的起源
第四節 秦檮病玉簡、望祭與道教投龍儀
第五節 醮宅儀、醮墓儀及其它
第六節 東漢鎮墓文中所見到的“神藥”及其用途
第八章 關於寇謙之新道教的若乾問題
第一節 從姚伯多造像碑看寇謙之的道教改革
第二節 說“天宮”與寇謙之的“靜輪天宮”
第九章 早期道教傳播的考古學觀察
第一節 嫻女地券與早期道教的南傳
第二節 武夷神信仰的南移與道教造神
第三節 漢、晉西域地區道教遺物與道教的傳播
第十章 相關的背景研究
第一節 候風鳥與相風烏——關於紹興三六號墓鋼屋上柱與鳥功能的討論.
第二節 記兩件齣上的刑獄木牘
第三節 居延新齣漢簡所見數術考釋
第四節 東漢建初四年“序寜”簡的若乾研究
第五節 記幾件漢魏神座石刻
第六節 日本齣土木簡材料中的數術及其研究
第七節 論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及其紋飾——兼及陰陽魚圖的圖像學觀察
第八節 論《易》之名“易”——兼談帛書《要》篇
第九節 數術及其研究述略
附綠
附錄一 《老子想爾注》寫捲錄文
附錄二 插圖目錄
附錄三 引用文獻目錄
附錄四 語詞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比研究瞭齣土的解注文與道藏文獻中的相關解注類錶章

评分

道教考古類的好書,附有的《老子想爾注》商榷一文,可補饒宗頤一書之弊。(未讀完)

评分

推薦

评分

對比研究瞭齣土的解注文與道藏文獻中的相關解注類錶章

评分

很古早的研究,現在看起來就顯得不太充分,似乎每一個小節都有陸續跟進的研究。作者考古材料掌握的很豐富,但結閤《道藏》材料加以分析比較薄弱,有許多「拍腦袋」式的考證。整本書能看齣思考的線索,但似乎還是被材料牽扯,而不能從道教史本身齣發,故而讀來總有隔一層窗戶紙之感。附錄的《想爾注》句讀不是很好,有空寫個補正,不知道後來的《導讀》有無訂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