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錶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瞭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奬。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把故事和人物安排在中世紀:自幼失去母親的修道院學生歌爾德濛立誌侍奉上帝,他的老師和朋友納爾齊斯卻勸說他放棄苦修和戒條的束縛,迴歸母親賦予他的本性之中,成為靈感充沛的人。於是歌爾德濛聽從瞭他的勸告,開始流浪的生涯。自從愛欲被一位吉蔔賽女郎所喚醒,歌爾德濛的身體和靈魂就經曆瞭無數次愛情與背叛,爭奪與死亡,浸透瞭紅塵的氣味,也烙下瞭許多細微、優美而滄桑的感觸。直到有一天,他被一座聖母像的美所震撼,激起瞭他創造的欲望。於是歌爾德濛師從雕刻傢,沉潛到雕塑藝術中。曆經韆迴百摺,他又迴到自己的摯友和師長納爾齊斯的身邊,兩人分彆以靈感和理性啓發對方,終於使歌爾德濛掌握瞭化瞬間為永恒的藝術法則,雕齣瞭以他的戀人麗迪亞為原型的完美塑像聖母瑪利亞。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不羈的天性仍然驅使他遠離靜態的生活,去追逐“不道德”的艷遇,去放逐自己的軀體,直到它衰老、死亡,直到它已窮盡世間的所有奇遇,直到自己不再渴求任何幸福。歌爾德濛死在理性的兄長納爾齊斯身旁,死在對“母親”和“死亡”的大徹大悟中,雖然他沒有完成對夏娃母親的雕塑,但是他沒有任何遺憾。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具有多重釋義的可能:它探討瞭理性人生與感性人生之間的復雜關係;呼喚從父性文化嚮母性文化傳統的迴歸;探求人性內部的和諧;但從總體上來看,它是一部在哲學層次上探討生命永恒的意義的小說。
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因为每看一段,就要静下来思索 书中的对比很强烈 灵魂之爱对应父亲、理性的、禁欲主义,亚当的信徒 肉体之爱对应母亲、随性的、及时行乐,夏娃的孩子 黑塞的文笔很美,有的段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我最喜欢的就是两位主人翁在修道院里的那段岁月 谁不喜...
評分“你忘记了自己的母亲”——纳尔齐斯以确凿的口吻对哥尔德蒙说道。后者在他近乎唆使,却充满慈爱的告白下,摆脱了自己自幼所受的教育,然后勇敢的——作为纳尔齐斯所唯一认同和欣赏的朋友,以高贵的勇敢——逃出了作为秩序、安稳生活化身的修道院,投身进了大千世界的浊流中。...
評分 評分我曾在某个英语世界的书评网站上看到一句让人捧腹的评论,大意是说,赫尔曼黑塞的书哪儿都好,唯独就是每每亮出一个观点,就要beat it to death(窃以为东北话里的“可劲儿造”是这句俗语最好的翻译)。然而,话糙理不糙。黑塞小说的说理部分叙述之清晰,逻辑之过硬,当然也包...
評分用书中纳尔奇思的话说,歌尔德蒙这类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这类人崇尚灵性、是母系的、生活在充实之中、富于爱和感受的能力。 歌尔德蒙的故乡是大地,纳尔奇思的故乡是思维。歌尔德蒙的危险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
=。=
评分 评分 评分黑塞是我青年時期的精神導師,這部作品倒是剛剛開始讀。 隻是放在衛生間裏,以小小的閑暇來讀。 譯文還算好! 擁有靈魂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
评分楊武能老師翻譯得非常好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