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故事和人物安排在中世纪:自幼失去母亲的修道院学生歌尔德蒙立志侍奉上帝,他的老师和朋友纳尔齐斯却劝说他放弃苦修和戒条的束缚,回归母亲赋予他的本性之中,成为灵感充沛的人。于是歌尔德蒙听从了他的劝告,开始流浪的生涯。自从爱欲被一位吉卜赛女郎所唤醒,歌尔德蒙的身体和灵魂就经历了无数次爱情与背叛,争夺与死亡,浸透了红尘的气味,也烙下了许多细微、优美而沧桑的感触。直到有一天,他被一座圣母像的美所震撼,激起了他创造的欲望。于是歌尔德蒙师从雕刻家,沉潜到雕塑艺术中。历经千回百折,他又回到自己的挚友和师长纳尔齐斯的身边,两人分别以灵感和理性启发对方,终于使歌尔德蒙掌握了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法则,雕出了以他的恋人丽迪亚为原型的完美塑像圣母玛利亚。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羁的天性仍然驱使他远离静态的生活,去追逐“不道德”的艳遇,去放逐自己的躯体,直到它衰老、死亡,直到它已穷尽世间的所有奇遇,直到自己不再渴求任何幸福。歌尔德蒙死在理性的兄长纳尔齐斯身旁,死在对“母亲”和“死亡”的大彻大悟中,虽然他没有完成对夏娃母亲的雕塑,但是他没有任何遗憾。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它探讨了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呼唤从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传统的回归;探求人性内部的和谐;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生命永恒的意义的小说。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在某个英语世界的书评网站上看到一句让人捧腹的评论,大意是说,赫尔曼黑塞的书哪儿都好,唯独就是每每亮出一个观点,就要beat it to death(窃以为东北话里的“可劲儿造”是这句俗语最好的翻译)。然而,话糙理不糙。黑塞小说的说理部分叙述之清晰,逻辑之过硬,当然也包...
评分想说的不只是《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想说的还有《悉达多》,黑塞的这两本书里的两个人物很相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悉达多和侨文达,都是在寻找自我的人们。一个放任自由活着,一个严于律己。不知道,黑塞想表达的是两种人的挣扎,还是一个人的两种自我。但是可以感觉...
评分我不行了!!中午和基友说到猴子(Damon Albarn)读的书,不可避免又想起黑塞,被萌得一塌糊涂。2010年上半年,我有时间就钻去图书馆,一本本地读,贪得无厌。但这一本绝对是初恋价值的,存个评论: 写于2010.04.21 ------------- 西瓜肉丝的“()”永远是写字的最佳伴侣。...
评分 评分歌尔德蒙的流浪之旅,不如说是与无数女人的艳遇之旅 《刀锋》中拉里四处流浪是为寻找一个答案,而歌尔德蒙则是寻找自己 他们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长了一张漂亮无比惹无数女人喜爱的脸蛋,也都与这个世界几乎无甚联系 似乎,这样的男子注定了是为作那幸福生活的流浪汉而生的 ...
纳尔齐斯说,一个有艺术家精神的人,却走上了哲学家的道路,注定成为一个神秘学者,这是披着学者外衣的艺术家。
评分=。=
评分纳尔齐斯说,一个有艺术家精神的人,却走上了哲学家的道路,注定成为一个神秘学者,这是披着学者外衣的艺术家。
评分这是一本很难去评判的小说,有人总是害怕在感官世界中沉沦于是选择清醒的面对一切,但也有人在感官世界中疯狂滴感受爱恨,幸福与苦难,谁也无法说哪一种更好一些。所以,哪一种生活都是一种生活,我们只要让我们的灵性永存即可。因为无论怎样的脸,最后都会变成一种活着或永存的灵性。
评分黑塞是我青年时期的精神导师,这部作品倒是刚刚开始读。 只是放在卫生间里,以小小的闲暇来读。 译文还算好! 拥有灵魂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