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杨著
出品人:
页数:373
译者:
出版时间:2006-01-01
价格:23.0
装帧:
isbn号码:978754403002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现代性
  • 李杨
  • 文学研究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李扬
  • 文学
  • 文学史·现代性·写作方法·历史演变·文本分析·文化批判·叙事结构·思想变迁·学术研究·社会背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运用近年比较新兴的批判理论探讨文学史写作以及文学研究的一 系列相关问题,通过把“文学史”放置在一条“问题史”的脉络里,探究 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框架如何在不同时代的知识和制度语境的支配下累积起 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问题的方式,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察文学研究的 境遇、问题和方法。对于文学研究者了解文学研究现状,形成新的问题意 识,本书可视为是反思层面上提出的研究导引。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导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第二节 “知识”与“文学性”
第三节 “知识化”与“价值评判”
◎第一讲 “文学史”与“历史”
第一节 “历史”之建构
第二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文学史”写作
第三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一 《中国新文学大系》
二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三 “重写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二讲 “文学史”与“制度”
第一节 制度转换:从“天下中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文学史”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规约下的“文学史”写作
◎第三讲 “反文学史”命题
第一节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二节 没有“现代文学”,何来“古代文学”?
第三节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第四讲 “左翼文学”的“现代性”
第一节 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
第二节 道德批判与知识反省??以巴金《随想录》为例
一 巴金与民粹主义
二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三 “忏悔”与“辩解”
◎第五讲 几个“关键词”
第一节 “文学性”
第二节 “个人性”
第三节 “日常生活”
◎第六讲 “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与“中国性”
第一节 民族国家框架中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国学”即“西学”
第三节 “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四节 “中国性”及其“中国的现代性”
◎结语文学的“内”与“外”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笔记 导论:知识考古/谱系学视域中的文学史问题 文学史作为一种“确凿”的权威知识(学科基石)——90年代后,对人文学科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文学史本身作为“现代性装置”成为被质疑的对象——现代性理论视域下,讨论“文学史的问题”:把“文学史...  

评分

导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文学史”乃至构成“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都是“现代”以后才出现的概念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其实“重写文学史”并不仅仅是80年代的文学史问题。...

评分

导论:知识考古/谱系学视域中的文学史问题 第一节: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知识谱系学 这本书研究的是“文学史写作”,运用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方法,揭示“文学史”甚至“文学”和“历史”这些现代性概念的建构性,讨论“文学史”是如何被不断重写的。知识考古学对“知识...  

评分

导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文学史”乃至构成“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都是“现代”以后才出现的概念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其实“重写文学史”并不仅仅是80年代的文学史问题。...

评分

导论把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加以反思,第一讲是对文学史从历史学科中承接的史观加以反思,第二讲是将现代文学制度与现代民族国家作为相互生产的两个方面加以反思。(今天晚上我有点理屈词穷……)第三讲讨论历史观及其断代,第四讲讲现代性。第五讲让几个自然化了的词现出原形,第...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得出多年前那场对谈对李杨的启发和巨大影响。和《文化与文学》那本书有较强的承续关系。过多的启发只能慢慢梳理。对价值问题的逃避也许就是解构与颠覆者的宿命,因为过于骄傲和警觉,想绕开一切无所不在的“本质论”或某种固定价值的诱惑和陷阱,以至于只能永远“彷徨于无地”。马歇尔·伯曼对福柯的讽刺依然有效,但所谓“片面的深刻”,永远只能是片面而深刻,这不是精华和糟粕的两分。

评分

今天与他度过。反应过来是什么日子之后,特意百度了下他的照片……

评分

熟极而流。至今已觉不新鲜。

评分

李杨老师真有才华。

评分

看得出多年前那场对谈对李杨的启发和巨大影响。和《文化与文学》那本书有较强的承续关系。过多的启发只能慢慢梳理。对价值问题的逃避也许就是解构与颠覆者的宿命,因为过于骄傲和警觉,想绕开一切无所不在的“本质论”或某种固定价值的诱惑和陷阱,以至于只能永远“彷徨于无地”。马歇尔·伯曼对福柯的讽刺依然有效,但所谓“片面的深刻”,永远只能是片面而深刻,这不是精华和糟粕的两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