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一部散文和短论集,收集著名法学者许章润先生近年所作随笔百余篇,基本意象是在时间之维和乡土缅怀中展开思旅,将对于故土、校园的追想,有关人生和人心的感喟,面对世道人心的体味与品评,尽付于落日苍烟般的娓娓追述。全部内容概分为三部分,即“子时•故乡”、“丑时•异乡”、“寅时•梦乡”和“卯时•愿乡”。
许章润,男,1962年生,安徽庐江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政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或者讲席教授。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治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兼及思想史与宪政理论,尤其关注“中国问题”意义上舶来理念与固有生活调适过程中的法律方面,而念念于中国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现代重构性阐释,汲汲于儒家优良传统的法律复活和中国之为一个大国的法律布局,追求法律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寻索学术的人道意义。
12月15日,读1 人啊,本为自然之子,栖息于大地!生命履痕所及,精神安放之所,就是故乡,也在在?均为吾乡。 ——非常喜欢作者在序中对故乡的阐释。 暂时还未详细阅读作者正文里的故事,所叙述的人间悲欢,但反复读了作者这篇序写到的故乡。这种意境,我觉得在中年人这里,...
评分有一种情思,需要中夜徘徊方可真正感受;有一种情结,需要坐待天明才能渐渐排解。生命中的确有着许许多多让人珍惜、发人深省的东西,却格外需要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或者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始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作为一位法理学者,许章润先生认为,法理学者的责任...
评分究竟什么是历史?是官方出版的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东西,哪一种才是信史?其实,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可能只是历史的某一面,而不是全景。真实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些冷冰冰字句,它更多的是由历史进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件件真实故事汇集而成...
评分今日终于把这本书读完。 此书是去年夏天,一位友人相赠,他在许老师门下上了好几门课程,本是学金融法,因为许老师,要改学政治哲学。这位友人非常狂妄,说起他的师兄师姐,甚至很多老师都面露不屑,唯有每次提及许老师都满脸崇敬。每当我大骂社会不公正现象或为权力未得到限制...
评分一个清华大学的朋友听我说起贺卫方和朱苏力的时候曾经提醒我:你也可以注意下许章润,名气不大但是很有才华。作为对于法理学关注不多的笔者来说,许章润确实是个听起来比较陌生的名字,因为他没有积极的介入公众议题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也没有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畅销书。...
今天重拾阅读了,图书馆呆了一上午,看了这本《坐待天明》的第一部分(40页)左右,第一部分通过一个个小人物讲诉文革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创伤,特别深刻形象,这跟作者从那经历过有很大关系。后面的几个部分个人觉得没前面精彩,所以就选择性忽略了。
评分四星给书,五星给人。法被你写成了充满温度与情感的人间世。历史大浪淘沙,这个时代搔首弄姿的喧哗者终将湮没于历史,时间会以漠视的姿态反衬出他们的不存在与这个时代的麻木冷漠。你一生敬仰梁簌溟,却不知你自己也成了一位和他一样高大俊秀的先生。感慨于遗忘的百年记忆,触动于“重大教学事故”,崇敬于你的愿乡,每个知识分子或许都做过这样的梦,只有你把她当作脚下的人间,并不是无何有。
评分因为听了许先生的一个演讲,之后又看了另一个演讲的文字稿,无意中搜到这本散文集。许先生的演讲方式别具一格,偏激情朗诵式,在大家纷纷嘲笑或者回避高雅、形而上的时代颇有名士之风。也可以想象到支撑许先生学术生涯的动力不仅仅是严谨理性的学术(作者并不喜欢或讨厌所从事的职业,只是承受而已),
评分因为听了许先生的一个演讲,之后又看了另一个演讲的文字稿,无意中搜到这本散文集。许先生的演讲方式别具一格,偏激情朗诵式,在大家纷纷嘲笑或者回避高雅、形而上的时代颇有名士之风。也可以想象到支撑许先生学术生涯的动力不仅仅是严谨理性的学术(作者并不喜欢或讨厌所从事的职业,只是承受而已),
评分低于预期的一本书,半文不白的用语,对书记怀有深仇大恨,对体制弊端翻来覆去的那么几句牢骚。让人感觉是一位长期被忽视的教书匠一朝翻身的秋后算账。观念稍显陈旧,所提建议也过于理想化,与其说是一本新民说不如说是博客文集或套话集,除了前小半本叙事部分的文章以外,其余说理的文章感觉都是没话找话的虚无文字,内容空泛的很。唯一可圈可点的也就是叙述往事的几篇回忆之作了,如开篇之作"坐待天明"及"上海佬"等,其余皆有为出书而凑数之感。许教授还是适合叙事啊,至于述理,还是饶了众读者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