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

八次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作者:温铁军
出品人:
页数:3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1
价格:5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605557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温铁军
  • 政治经济学
  • 经济学
  • 中国
  • 经济
  • 新角度看中国经济
  • 社会学
  • 历史
  • 危机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哲学
  • 思考
  • 现实
  • 人性
  • 决策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作者简介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目录信息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Ⅰ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2011年春季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发展战略闭门会议综述
Ⅱ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
Ⅲ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2010年11月4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Ⅳ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010年3月1日闭门研讨会观点摘要
大事年表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温老师的书,不好读。他的学术文章也一样。 在豆瓣,我不轻易给五星,但对这本书,我读了3遍之后,坚决地给五星。 不是因为书难读,当然。也不是为了温老师的治学经历,虽然任何人看过之后都会感叹此人毅力与经历不一般。 我喜爱这本书,希望更多人看到,只是因为我觉得更多...  

评分

评分

1. 自序和引言。很难对作者的真实立意做一个完整而清楚的归纳。作者从历史和阶级分析的高度对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总体给人一个相当负面的印象。作者提出的批评主要有,第一,成本转嫁论,指现代城市文明所带来的波动危机的成本大多被转嫁给了农村农业或者农...  

评分

这本书实际上买来已经快两年了,努力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完,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专业了。这次终于看完了,虽然实际上仍然迷迷糊糊,不甚明了,不过即使在这种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还是改变了我很多的观念,可见本书之优秀。 1.有很多事情的发生有深刻的社会内...  

评分

才云鹏 按西方经济学的判断,中国体制对危机并不具备天然免疫力,只是太多的遮蔽使国人临其境却失其觉。温铁军在《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中表述了这样一种铁的的事实:自建国以来的60年间,中国已发生8次经济危机。 这种说法以其寥寥而深具挑战性,虽让人震惊,但作者秉...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历史书看的。数据非常好。破除了很多之前很多顺着,社会学描述和历史学叙事,而形成的错误认知。包括周其仁的很多作品在内。现在很多经济学研究。因为深入实地收集大量数据。其历史研究的价值反而可能高于某些盲目提出宏大理论的历史学研究。最近一个时期很好这一口。毕竟数据比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可靠太多了。即使完全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完全无法认可作者的论证逻辑。只要收集了足够多真实的数据。总值得一读。就像把史学做成史料学一点都不丢人一样。

评分

一带一路的核心想法,早在2010年就已经形成。这个例子,也体现了本书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跟中国政府的政策联系紧密,第二个是以工业化为思考的中心。工业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经济基础。这本书可以看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果。所以该书跟后者的一般性问题纠缠在一起。例如,对地理不敏感,但也认识到三线建设不容易成功。又例如,在信息化的时代仍然只谈工业化。再如,书中点缀着军事问题,但没意识到(重)工业化直接来自军事需求,即炮弹需要钢铁工业,火药需要化学工业。最后,是对(大)城市化的一般性反对,仿佛站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远眺21世纪的幻象城市。最后,认识到到土地制度、中产阶级和中国政治稳定的联系,但没预见其变革。中国有自己的独特问题,例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它们的形成需要记录和分析。仍然五星好评

评分

奇葩的观点,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危机的因果本末倒置。站在“统治阶级”的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得出了城乡二元结构,具有更强的弹性,可以在经济危机时,进行对内的成本转移。

评分

15书4。因听了温铁军老师的讲座才看此书,很好!八次危机,代价巨大,度过不易。中美实际已G2了,但二把手最难当,上面老大压着,下面老三顶着。老美霸权,两手都硬,军事超强,意识普世,中欧挑战不了,只有被依附。中国产业金融资本已双过剩,去哪儿又是大问题。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此书细思恐极。

评分

温铁军过度的形而上式的写法使得整个文本显得极为啰嗦,但你不得不承认,温铁军作为多部政策躬身入局之人的观点和看法,与坊间所谓的经济学家的观点相比,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很好的微缩版共和国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