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欒景河
出品人:
頁數:1069
译者:
出版時間:2012-11
價格:16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97389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朝鮮半島
  • 日本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清史
  • 民國史
  • 革命
  • 近現代史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學科負責編輯的係列文集之一,也是近年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成果的最新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今後研究發展的風嚮標.本書分上下兩捲,收集瞭國內外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方麵5篇優秀論文,集中體現瞭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涉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上捲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
論“情勢變遷原則”在中國外交史中的運用
“文明”會衝撞?從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談起
中外條約關係的醞釀及趨嚮
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
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
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
近代租藉條約締約雙方權利義務問題初探
清季中俄文化關係史三題
商人集團與中西關係建構——鴉片戰爭前中西關係體製的再認識
赫德與晚清中國駐英使館
清末洋幕員的權力分配和鬥爭——以德璀琳和漢納根為例
清前期澳門貿易的幾個問題。
19世紀後期博覽會知識的接納及舉辦博覽會的設想——以晚清駐外使館的作用為中心
《火攻挈要》:晚明至晚清火器技術知識的轉移
外務部的成立過程
外交製度改革與駐外公館——以日俄戰爭後的人事製度改革為中心
從中德關係看考察政治大臣齣洋——以德國視察和德國的對清政策為中心
中國博醫會與中國地方疾病研究(1886-1911)——以《中國疾病》一書為中心的考察
話語趨同與實際意誌:辛亥革命時期列強之“中立”
1911~1913年粵海關接管高雷常關始末:一次失敗的
海關權力擴張
孫中山聯德外交始末
民初美國工程顧問公司與黃河鐵橋投標案——企業、政府與外交關係的考察
戴季陶的日本觀——以護法運動時期為中心(1917~1918年)
上海總商會在五卅運動期間的外交策略
下捲
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交涉與北京政府“聯美製日”外交的形成
多方的博弈:餘日章、蔣夢麟與華盛頓會議
歐戰後中國知識界對建立國際聯盟的思考——以《太平洋雜誌》為中心的考察
江浙戰爭中列強的態度與因應之道(1924)
法國退還庚款與興學——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研究
巴敦調查團與中國基督教教育體係的構建
日據颱灣時期日本在廈領事法庭考略
辜顯榮在近代中日關係史上充當的角色——以辜顯榮的部分信函為例
近代西方大公司的華南銷售網——以石油、煙草業為例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會租地政策
海防慘案與南京國民政府的交涉
國民政府1933年關稅稅率問題與日本:稅率公布之前的雙方動嚮
《塘沽協定》後蔣介石的對日妥協外交
英國政府對西安事變的反應
從“廣田三原則”到“近衛三原則”——抗戰爆發前後日本對華政策的“錶”與“裏”
楊傑將軍與抗戰前期軍火采購
1938年日蘇張鼓峰事件新論
戰時美國對中國抗戰地位的認知軌跡
1940年的國際危機與蔣介石的抉擇——以當事者日記為基礎的一個初步考察
理念與實踐——“中國迴教近東訪問團”的形成與影響
試論1948年中印設領交涉
1950年新中國接收美、英北京兵營地産若乾問題探討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美國形象與國傢建構
美國對颱軍事援助研究(1950~1965年)
關於近代長江流域與日本關係研究的思考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上捲:張啓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張衛明《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鴉片戰爭以來,東亞各國接觸西洋事務愈多,在東西觀念上的衝突也愈顯。無論何如璋在同日本商討琉球問題時被日本以西洋國際法壓製,因而之後力主清政府代朝鮮以西洋國際秩序原則開國,還是李鴻章與英使巴夏禮就法國侵越對談時,特彆強調東西方對“屬國”的認識不同,“風氣各異,由來已久,難以強同”,清政府在西方軍力脅迫下,逐漸接受運用西方觀念來處理各國間事務。遊走東西之間,有政治考量。實際非占即獨。文中朝方意見關注少,遺憾。這之前,朝鮮使者接觸中國事物,自北學崇拜到心態平復,有趣

评分

上捲:張啓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張衛明《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鴉片戰爭以來,東亞各國接觸西洋事務愈多,在東西觀念上的衝突也愈顯。無論何如璋在同日本商討琉球問題時被日本以西洋國際法壓製,因而之後力主清政府代朝鮮以西洋國際秩序原則開國,還是李鴻章與英使巴夏禮就法國侵越對談時,特彆強調東西方對“屬國”的認識不同,“風氣各異,由來已久,難以強同”,清政府在西方軍力脅迫下,逐漸接受運用西方觀念來處理各國間事務。遊走東西之間,有政治考量。實際非占即獨。文中朝方意見關注少,遺憾。這之前,朝鮮使者接觸中國事物,自北學崇拜到心態平復,有趣

评分

上捲:張啓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張衛明《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鴉片戰爭以來,東亞各國接觸西洋事務愈多,在東西觀念上的衝突也愈顯。無論何如璋在同日本商討琉球問題時被日本以西洋國際法壓製,因而之後力主清政府代朝鮮以西洋國際秩序原則開國,還是李鴻章與英使巴夏禮就法國侵越對談時,特彆強調東西方對“屬國”的認識不同,“風氣各異,由來已久,難以強同”,清政府在西方軍力脅迫下,逐漸接受運用西方觀念來處理各國間事務。遊走東西之間,有政治考量。實際非占即獨。文中朝方意見關注少,遺憾。這之前,朝鮮使者接觸中國事物,自北學崇拜到心態平復,有趣

评分

上捲:張啓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張衛明《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鴉片戰爭以來,東亞各國接觸西洋事務愈多,在東西觀念上的衝突也愈顯。無論何如璋在同日本商討琉球問題時被日本以西洋國際法壓製,因而之後力主清政府代朝鮮以西洋國際秩序原則開國,還是李鴻章與英使巴夏禮就法國侵越對談時,特彆強調東西方對“屬國”的認識不同,“風氣各異,由來已久,難以強同”,清政府在西方軍力脅迫下,逐漸接受運用西方觀念來處理各國間事務。遊走東西之間,有政治考量。實際非占即獨。文中朝方意見關注少,遺憾。這之前,朝鮮使者接觸中國事物,自北學崇拜到心態平復,有趣

评分

上捲:張啓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外交轉型——論“以不治治之vs.實效管轄”的清末朝鮮門戶開放》*;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韓朝貢體製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張衛明《在宗藩體製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鴉片戰爭以來,東亞各國接觸西洋事務愈多,在東西觀念上的衝突也愈顯。無論何如璋在同日本商討琉球問題時被日本以西洋國際法壓製,因而之後力主清政府代朝鮮以西洋國際秩序原則開國,還是李鴻章與英使巴夏禮就法國侵越對談時,特彆強調東西方對“屬國”的認識不同,“風氣各異,由來已久,難以強同”,清政府在西方軍力脅迫下,逐漸接受運用西方觀念來處理各國間事務。遊走東西之間,有政治考量。實際非占即獨。文中朝方意見關注少,遺憾。這之前,朝鮮使者接觸中國事物,自北學崇拜到心態平復,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