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作者:[荷] H·弗洛裏斯·科恩
出品人:
頁數:756
译者:張蔔天
出版時間:2012-10-1
價格:8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5773760
叢書系列:科學源流譯叢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哲學
  • 思想史
  • 科學
  • 曆史
  • 科普
  • 哲學
  • 張蔔天
  • 科學革命
  • 編史學
  • 思想史
  • 知識體係
  • 曆史研究
  • 科學史
  • 理論建構
  • 學術史
  • 認知變革
  • 範式轉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唯一一部關於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著作,齣版後即確立瞭其經典和權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書,係統地考察瞭自19世紀以來科學史傢們關於科學革命的實質和原因的大約60種觀點,並對其特點和不足給齣瞭自己的看法。本書不僅涉及如何解釋和看待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科學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學革命根植於哪些哲學、宗教、社會土壤,如何永遠改變瞭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為什麼科學革命發生在17世紀的西歐而沒有發生在古希臘、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等諸多議題,從而大大有助於我們對近代科學的思想、社會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書是科學革命研究者的必讀著作,也可供關心現代世界興起的讀者閱讀。

著者簡介

H•弗洛裏斯•科恩(H. Floris Cohen),1946年生,荷蘭科學史傢,曾任萊頓布爾哈夫博物館館長(1975-1982),特溫特大學科學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烏德勒支大學比較科學史教授。其代錶作有:《量化音樂:科學革命第一階段的音樂科學》(Quan tifying Music. The Science of Music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580-1650,1984)、《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1994)、《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産生的》(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 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2007)、《近代科學如何産生:四種文明,一次17世紀的突破》(How Modern Science Came Into the World. Four Civilizations, One 17th Century Breakthrough,2010)等等。

圖書目錄

緻謝
重要作者列錶
第一章 “一個近乎全新的自然”
本書的一些主導觀念及其淵源
相關的工作
走得比我們現在更遠
采取的方法
界綫
調解活動
秘密寶藏
本書概要
實際事項和約定
第一部分 定義科學革命的實質
第二章 大傳統
2.1 “諸科學革命”與科學革命
啓濛思想傢論近代早期科學的産生
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最初嘗試
2.2.1 康德的“思維方式的革命”
2.2.2 開始嚮科學的過去學習:威廉•休厄爾
休厄爾關於科學發展的關鍵原則
休厄爾《歸納科學的曆史》的組織
休厄爾對科學革命的看法
休厄爾論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休厄爾與孔德
休厄爾作為科學史傢的局限性
後續行動並未齣現
2.2.3 關於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實證主義圖像:恩斯特•馬赫
馬赫的科學哲學
以伽利略為中心
馬赫與曆史學傢的技藝
後來對連續性的一些讓步
2.2.4 迪昂論題
迪昂早期的達•芬奇研究
科學史的連續性
迪昂論題的關鍵問題
論題的背景:迪昂作為自豪的發現者
論題的背景:迪昂的科學觀
論題的背景:迪昂的沙文主義天主教
結論
2.3 塑造科學革命概念
從哲學到曆史:持久的前進步伐
新問題
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內莉澤•邁爾
衝力與慣性
兩次科學革命,而不是一次
2.3.2 戴剋斯特霍伊斯與自然的數學化
新的特徵
科學中的數學
科學史的連續性
戴剋斯特霍伊斯後來關於近代早期科學實質的看法
確定科學革命的時間
數學化與機械化
實驗在科學史中的地位
化學與生命科學
結論
2.3.3 “從‘大約的’世界到精確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學革命觀
革命與諸革命
“思想嬗變”
“伽利略研究”
臨時評價
重復
詳述
擴展
改變
哲學在科學史中的作用
柯瓦雷本人的總結
2.3.4 伯特與自然的數學化
伯特的關鍵問題
數學世界觀
近代早期科學的顯著特徵
結論
2.4 概念的拓寬
2.4.1 四位偉人(The Great Four):觀點的比較與交流
科學史的職業化
柯瓦雷和伯特
柯瓦雷、邁爾和戴剋斯特霍伊斯
戴剋斯特霍伊斯和柯瓦雷
柯瓦雷、迪昂和剋隆比
2.4.2 新問題與新一代
中世紀研究者的離隊
伽利略爭論
哲學不再時興
赫爾墨斯主義挑戰
著手處理其他科學
2.4.3 巴特菲爾德與霍爾夫婦:英國的看法
不確定性作為一個標誌
第一部續篇
更新科學革命
結論
2.4.4 庫恩與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的結構》的曆史起源
科學革命的消解
科學革命的恢復
該圖示的吸引力
該圖示的問題
《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傳統》:庫恩的雙重使命
2.4.5 科學革命作為一個過程:韋斯特福爾關於近代早期科學起源的構想
相互衝突的兩種潮流
科學革命中的衝突與和諧
對韋斯特福爾兩種潮流解釋的評價
教益
科學革命的動態研究方法
2.5 結論:連續與斷裂的權衡
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學
3.1 新科學及其新方法
3.1.1 科學方法史中的陷阱
3.1.2 從證明性(demonstrative)科學到試探性(tentative)科學
3.2 新科學及其新時間框架
3.2.1 權威在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消失
3.2.2 科學朝著未知的未來重新定嚮
3.2.3 科學何時變成瞭纍積性的?
3.2.4 從自然哲學到科學
3.3 新科學與舊魔法
3.3.1 近代早期科學的“玫瑰十字會”觀念
《玫瑰十字會的啓濛》
極端立場
3.3.2 17世紀科學中的玫瑰十字會員、化學傢和煉金術士
3.3.3 難以把捉的爭論核心
3.3.4 科學革命與世界的祛魅
3.3.5關於近代早期科學理性的爭論
耶茨所認為的科學的意義
3.4 新科學與“人造自然”的産生
3.4.1 近代早期實驗的本性
關於實驗對近代早期科學的形成所起作用的兩種看法
“數學的”實驗和“培根式的”實驗
實驗與自然實在
3.4.2 科學儀器的興起
科學儀器的各種角色
科學儀器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
3.4.3 科學的應用:觀念與實在
基於科學的技術的今與昔
17世紀科學的應用:言與行
結尾的提醒
3.4.4 對女性自然的徵服
3.5 社會背景中的新科學
3.5.1 新的科學規範
默頓的四條規範
四條規範與科學革命
3.5.2 社團和大學
大學的貢獻:最近的重新評價
3.5.3 贊助
3.6 歐洲曆史中的新科學
3.6.1 科學革命與17世紀的危機
拉布與歐洲17世紀的權威危機
夏平和謝弗論17世紀末英格蘭的秩序問題
保羅•阿紮爾的“歐洲心靈的危機”
3.6.2 科學革命與封建製度的解體
關於馬剋思主義科學編史學的一則注解
貝爾納和資本主義與近代早期科學的同時誕生
曆史上的科學革命
3.6.3 “科學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
韋伯與西方科學的獨特性
韋伯與貝爾納:兩個相反的鏡像
巴特菲爾德的一章
3.7 結論:從“自明的光環”轉嚮“雜亂的偶然性”
科學偶然進程的宣言
教益之我見
科學革命——徹底斷裂的逐步實現
英格蘭與歐洲大陸
愛因斯坦的著名信件及其含義
第二部分 尋找科學革命的原因
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産生
4.1 第二部分導言
對各種解釋進行編排
本章的主題
4.2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古希臘?
4.2.1 希臘科學的一些主要缺陷
休厄爾與希臘人沒能恰當結閤概念與事實
戴剋斯特霍伊斯與霍伊卡論希臘科學
桑博爾斯基與希臘科學思想的有機論背景
4.2.2 跨越門檻所需的幫助
4.2.3 衰落問題
勞埃德與希臘科學的衰落時間
把問題顛倒過來:本-戴維論題
思考希臘科學所産生的收獲
4.3 中世紀科學與科學革命
休厄爾對中世紀的反對
迪昂與1277年禁令
霍伊卡與1277年禁令
邁爾與中世紀晚期科學的限製
格蘭特與亞裏士多德學說的彈性整體
4.4 近代早期科學從文藝復興思想中産生
4.4.1 哥白尼主義
庫恩與哥白尼假說的意外後果
4.4.2 人文主義的影響
人文主義對近代早期科學的齣現有何影響
希臘數學和數學物理學遺産的恢復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翻譯工作之比較
阿基米德傳統的局限性與伽利略的剋服
關於阿基米德問題的暫時結論
關於文藝復興思想的三個論題與近代早期科學的産生
4.4.3 亞裏士多德主義的變革
文藝復興時期的亞裏士多德主義作為一個初興的學術分支
蘭德爾的缺失環節被發現
蘭德爾論證中缺失的另外三個環節
華萊士對同樣問題的處理
4.4.4 赫爾墨斯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
耶茨論題
猶太教神秘學與召喚天使;或,從數到數學
普遍和諧
以太陽為中心
人作為操作者
兩個階段的科學革命
4.4.5 懷疑論的復興
17世紀初的“懷疑論危機”
“懷疑論危機”與科學革命
4.5 “內部”路綫的收獲
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學從西歐曆史事件中産生
5.1 宗教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
5.1.1 霍伊卡與《聖經》世界觀
《聖經》世界觀
信徒皆可擔任神職
對論題的限定
5.1.2 默頓論題
默頓泥淖
對默頓論題的批判:“清教徒”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默頓論題與解釋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
默頓論題迴到英格蘭
默頓論題的變化無常:簡要迴顧
引起默頓論題混亂的另一個來源
5.2 近代早期歐洲的積極生活
5.2.1 奧爾什基與柯瓦雷論科學傢對歐洲萌發活力的反應
奧爾什基對馬赫經驗論的超越
奧爾什基與柯瓦雷的觀念對比
柯瓦雷與曆史解釋的局限性
5.2.2 赫森論題:近代早期科學與資本主義
赫森論題的起源和影響
剋拉剋對赫森論題的挑戰
5.2.3 默頓論17世紀的科學與技術
5.2.4 齊爾塞爾與近代早期科學的社會根源
齊爾塞爾論題的優點和缺點
通嚮比較研究之路
5.2.5 霍爾對“外部”解釋的反駁
學者與工匠
科學革命:一個更富有成果的研究綱領
5.2.6 近代早期科學的工匠起源:一種臨時評價
經驗規則與自然定律,以及兩者之間的鴻溝
在街頭尋求科學變革
歐洲萌發的現代性的其他錶現
5.2.7 時間革命:蘭德斯與柯瓦雷
精密時鍾與科學革命
5.2.8 霍伊卡與航海大發現
理性與葡萄牙人經驗的衝突
自然的偶然性與近代早期科學的興起
5.2.9 愛森斯坦:科學從抄寫走嚮印刷
抄寫文化與印刷文化
印刷術之前和之後的科學
印刷機作為對近代早期科學興起的解釋
5.3 本-戴維與新科學的社會閤法性
科學、藝術和贊助的變遷
北歐對科學的新支持
科學主義運動在英格蘭和法國的不同命運
該論題的一些睏難
5.4 “外部”路綫的收獲
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學未在西歐以外産生
6.1 恰當定義問題的最初嘗試
西方——科學的唯一創造者?
在科學革命的門檻上
“宏大問題”的意義:一種臨時肯定
暫時排除印度
沿著“中國”主綫與“阿拉伯”主綫進行比較的一個關鍵區彆
完成初步工作的免責聲明
6.2 伊斯蘭科學的衰落
6.2.1 關於伊斯蘭科學的一些基本事實
總體成就與支持手段
伊斯蘭科學的特徵及其衰落問題
衰落問題簡史
達成一緻的基本觀點
6.2.2 馮•格魯內鮑姆與穆斯林共同體在律法之下的維護
什麼和什麼相比較?
6.2.3 薩耶勒與科學和宗教的調和失敗
探索比較研究之路
調和的失敗
古代科學的命運
比較曆史的陷阱一覽
6.2.4 桑德斯與蠻族破壞的影響
文明與蠻族部落
6.2.5 一些結論和建議
解釋(interpretation)如何依賴於說明(explanation)
伊斯蘭科學作為試驗場
西歐科學與伊斯蘭經驗
6.3 李約瑟作為跨文化科學史的先驅
成就的各個方麵
“李約瑟難題”的本質與規模以及如何處理它
“宏大問題”之前李約瑟思想的一些核心特徵
跨文化科學史研究的變遷
6.4 非西方科學對科學革命的貢獻
科學與技術的閤並和區分
科學革命之前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科學的豐富
中西方之間的阿拉伯人
科學革命之前中國對西方科學的豐富
證明的重負
轉嚮與結論
6.5 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
6.5.1 中西方科學的異同
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
社會中的中國科學傢
中國科學研究方法的總體特徵
6.5.2 李約瑟的關鍵問題及其迴答
李約瑟對科學革命實質的看法
李約瑟對科學革命的解釋
科學在歐洲社會與中國社會中命運的鏡像
民主
儒傢與道傢
沒有商人就沒有近代早期科學
從投射到真正的比較
傳統中國的官僚與科學
自然法
對各種解釋的權衡
拒斥的種種解釋
明朝的衰落——李約瑟未作考慮的一種解釋
一種真正全麵的迴答
一場有機論的科學革命?
6.5.3 李約瑟的批評者提供的其他觀點
科學革命來到中國之後
迴答“宏大問題”的時候到瞭嗎?
6.5.4 一些結論和建議
重新思考有機唯物論
中國科學作為試驗場
歐洲科學與中國經驗
超越李約瑟的軌跡
6.6 比較路綫的收獲
一個阿拉伯的或中國的“伽利略”?
最主要的對立
東西方的自然進路及其宗教背景
第三部分 總結和結論:“真理的盛宴”
第七章 科學革命概念50年
7.1 第三部分介紹
7.2 科學革命概念的興衰
概念的拓寬和內轉
試圖重新構造一個被稀釋的概念
睏境加深
“科學革命”正在走所有曆史概念的老路嗎?
讓這個概念徹底消亡會怎樣?
7.3 對未來科學革命觀的想法
餘下的任務
中譯本補遺(2012年)
科學革命著作的齣版(1992-2012)
我本人關於科學革命的不斷發展的看法
尋找一個新的主角
三次文化移植
科學革命的開始
“如何?”“為什麼?”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花了将近一周的“漫长”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初读了一遍。不得不说,所谓“巨著”,大概指的便是这样一类作品吧。 这可能是我读过最长的一篇“文献综述”。 荷兰科学史家弗洛里斯·科恩(以下简称科恩)在本书中展现出了“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强大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令人叹为观...

評分

此书的阅读收获部分来自书籍,部分来自书籍之外和译者的交流。其中的一个收获就是内史和外史的区分, 书籍之内,是内史的大传统和外史的多方向,前者是深刻追问的地心探险,后者是无边无际的星际旅行,都给人无限的启发。 内史,在我看来就是思想认知的产生,传承与突破,预...  

評分

花了将近一周的“漫长”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初读了一遍。不得不说,所谓“巨著”,大概指的便是这样一类作品吧。 这可能是我读过最长的一篇“文献综述”。 荷兰科学史家弗洛里斯·科恩(以下简称科恩)在本书中展现出了“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强大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令人叹为观...

評分

此书的阅读收获部分来自书籍,部分来自书籍之外和译者的交流。其中的一个收获就是内史和外史的区分, 书籍之内,是内史的大传统和外史的多方向,前者是深刻追问的地心探险,后者是无边无际的星际旅行,都给人无限的启发。 内史,在我看来就是思想认知的产生,传承与突破,预...  

評分

此书的阅读收获部分来自书籍,部分来自书籍之外和译者的交流。其中的一个收获就是内史和外史的区分, 书籍之内,是内史的大传统和外史的多方向,前者是深刻追问的地心探险,后者是无边无际的星际旅行,都给人无限的启发。 内史,在我看来就是思想认知的产生,传承与突破,预...  

用戶評價

评分

本書通過科學革命的性質和原因兩條綫索,極為廣博地考察瞭曆代科學史傢的觀點。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這是一本極為齣色的文獻綜述,真正做到瞭思想的無前提性,凸顯齣的是各傢觀點的一張網,並且提示瞭大量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這就使得讀者能夠形成一種極為中肯的科學史觀,並且充分關注到前人的成果。

评分

讀過的這些科學史書籍中,要打5星以上評價(在我看來十星也不為多)也就是這本瞭,很難相信林德伯格的書之後還有更大的驚喜,觀點的衝撞、傳承和新觀念的迭起讓此書光彩四射,相比來說四平八穩的教科書就稍顯暗淡瞭。書本身的內容極為龐大復雜(但也有著清晰的綫索),正因為這種復雜,讓我這樣的讀者一經閱讀就幾乎同時踏入瞭科學、哲學、社會學,比較曆史學、技術史這些領域,知識上的缺乏讓我很難領會書中有些內容,讀完此書仍然需要進行消化。書中對各種觀點的評價讓我明白瞭科學革命的核心觀念與可能的影響因素,沿著這兩個方嚮應該做更深入和多方嚮的閱讀,而不是繼續停留在此書的分析之上。此書是一個書目篩選清單,讓我這樣的愛好者可以直奔最經典和最富想象力的著作,免去瞭讀者獨自盲人摸象的周摺。此書之後我決定重讀《世界的重新構造一書》

评分

本書通過科學革命的性質和原因兩條綫索,極為廣博地考察瞭曆代科學史傢的觀點。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這是一本極為齣色的文獻綜述,真正做到瞭思想的無前提性,凸顯齣的是各傢觀點的一張網,並且提示瞭大量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這就使得讀者能夠形成一種極為中肯的科學史觀,並且充分關注到前人的成果。

评分

既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史學科史研究者,又是齣色的科學史研究者,這令科恩非常擅長抓住科學史中最纏雜的問題,然後從具體材料中予以有力迴應。到底是諸科學革命還是特定的近代科學革命,科學革命中自然觀的連續和斷裂,近代科學革命中實驗、數學、機械化圖景的位置,都非常令人信服。

评分

既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史學科史研究者,又是齣色的科學史研究者,這令科恩非常擅長抓住科學史中最纏雜的問題,然後從具體材料中予以有力迴應。到底是諸科學革命還是特定的近代科學革命,科學革命中自然觀的連續和斷裂,近代科學革命中實驗、數學、機械化圖景的位置,都非常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