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
凡 例 (一)�
緒論* (一)�
說明: 加*號者建議作為講授內容,其馀部分建議作為教學參考內容。
一 什麼是古代漢語 (一)�
二 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二)�
三 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 (二)�
四 古代漢語課的教學內容 (三)�
五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四)�
附錄 談談學習古代漢語 王 力(一三)�
第一單元�
文選 (二七)�
魯施氏有二子* 列子 (二七)�
九方臯相馬* 列子 (二九)�
景公衣狐裘不知天寒晏子諫 晏子春鞦 (三二) �
黃帝殺蚩尤 山海經 (三三)�
黃帝生駱明* 山海經 (三五)�
上古天真論 黃帝內經 (三七)�
扁鵲之衛 新語 (四○)�
景公射齣質* 說苑 (四一)�
原憲居魯* 新序 (四三)�
錢神論* 魯 褒(四六)�
工具書簡介* (五一)�
第一節 字典 (五一)�
第二節 詞典 (六○)�
第三節 類書 (六八)�
第四節 政書 (七二)�
思考與練習 (七九)�
參考文獻 (八二)�
第二單元�
文選 (八三)�
尚書 序* 孔安國(八三)�
臯陶謨* 尚書 (八八)�
湯誓 尚書 (九四)�
包犧氏之王天下* 周易 (九六)�
圖一 八卦圖 (九八) �
詞彙 (一〇三)�
第一節 古漢語詞彙的構成 (一〇四)�
一 單純詞 (一〇四)�
二 閤成詞 (一一〇)�
第二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一四)�
一 舊詞的繼承 (一一五)�
二 舊詞舊義的消亡 (一一六)�
三 新詞新義的産生 (一一八)�
四 詞義內涵與外延的變化 (一一九) �
第三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三〇) �
一 詞的本義 (一三〇)�
二 詞的引申義 (一三四)�
第四節 同義詞辨析 (一四一)�
一 內涵的差異 (一四二)�
二 範圍的差異 (一四三)�
三 程度輕重的差異 (一四四)�
四 來源的差異 (一四五)�
五 使用對象的差異 (一四六)�
六 感情色彩的差異 (一四七)�
七 語法功能的差異 (一四八)�
思考與練習 (一四九)�
參考文獻 (一五六)�
附錄 同義詞辨析舉例 (一五九)�
第三單元�
文選 (一七三)�
鄭伯剋段 於 鄢* 左傳 (一七三)�
圖二 鄭伯剋段 於 鄢示意圖 � (一七五) �
齊襄公之弑* 左傳 (一七九)�
齊桓公伐楚* 左傳 (一八二)�
圖三 齊桓公伐楚示意圖 (一八三) �
圖四 春鞦左傳正義 注樣 (一八四) �
楚莊王問鼎* 左傳 (一八七)�
知罃對楚王問* 左傳 (一八九)�
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 左傳 (一九一)�
文字(上) (一九四)�
第一節 漢字的結構* (一九四)�
一 漢字結構的理論 (一九四)�
二 六書與漢字的結構 (二〇〇)�
思考與練習 (二二二)�
參考文獻 (二二四)�
附錄一 文字濛求 選 (二二七)�
附錄二 漢字結構分析舉例 (二五〇)�
第四單元�
文選 (二七七)�
齊晉鞌之戰* 左傳 (二七七)�
圖五 齊晉鞌之戰示意圖 (二七八) �
圖六 古代戰車結構示意圖 � (二七九) �
圖七 古戈矛弓圖 (二八〇)�
晉侯夢大厲* 左傳 (二八八)�
祁奚救叔嚮* 左傳 (二九〇)�
叔孫豹論不朽 左傳 (二九三)�
張骼輔躒緻師* 左傳 (二九五)�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左傳 (二九七)�
文字(下) (二九九)�
第二節 漢字形體的演變* (二九九)�
一 古文字階段 (二九九)�
圖八 龜甲蔔辭 (三〇〇)�
圖九 獸骨蔔辭 (三〇一)�
圖十 乾支錶 (三〇二)�
圖十一 西周金文師酉簋 (三〇五) �
圖十二 西周金文小剋鼎 (三〇五) �
圖十三 西周金文毛公鼎 (三〇六) �
圖十四 石鼓文 (三一〇)�
圖十五 詛楚文 (三一〇)�
圖十六 泰山刻石 (三一三)�
圖十七 嶧山刻石 (三一三)�
圖十八 新郪虎符 (三一三)�
二 今文字階段 (三一五)�
圖十九 戰國及秦代竹簡 (三一七) �
圖二十 史晨碑 (三一八)�
圖二十一 曹全碑 (三一八)�
圖二十二 玄秘塔碑文 (三二〇)�
第三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三二一)�
一 古今字 (三二二)�
二 異體字 (三二五)�
三 繁簡字 (三二七)�
四 通假字 (三二九)�
思考與練習 (三三三)�
參考文獻 (三三四)�
附錄一 古今字舉例 (三三五)�
附錄二 通假字舉例 (三四一)�
第五單元�
文選 (三六四)�
叔嚮賀貧 國語 (三六四)�
句踐滅吳* 國語 (三六七)�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三七四)�
陳軫去楚之秦* 戰國策 (三八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閤五國之兵而攻齊� 戰國策 (三八三) �
語法(上) (三八六)�
第一節 古漢語語法研究簡況 (三八六) �
一 二十世紀前五十年古漢語語法研究概況 (三八七) �
二 二十世紀後五十年古漢語語法研究概況 (三九〇) �
第二節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 � (三九四) �
一 名詞 (三九四)�
二 動詞 (三九六)�
三 形容詞 (三九七)�
四 數量詞 (三九九)�
第三節 代詞* (四〇六)�
一 人稱代詞 (四〇六)�
二 指示代詞 (四一七)�
三 疑問代詞 (四二二)�
第四節 副詞* (四二七)�
一 程度副詞 (四二七)�
二 範圍副詞 (四三〇)�
三 否定副詞 (四三三)�
四 時間副詞 (四三八)�
五 語氣副詞 (四四二)�
六 情態副詞 (四四五)�
七 謙敬副詞 (四四六)�
八 指代副詞 (四四八)�
第五節 介詞、連詞* (四五〇)�
一 介詞 (四五〇)�
二 連詞 (四五九)�
第六節 語氣詞、嘆詞、助詞* (四六八)�
一 語氣詞 (四六八)�
二 嘆詞 (四八一)�
三 助詞 (四八三)�
第七節 兼詞、固定結構與固定格式*� (四八八) �
一 兼詞 (四八八)�
二 固定結構 (四九〇)�
三 固定格式 (四九六)�
思考與練習 (五〇〇)�
參考文獻 (五〇六)�
第六單元�
文選 (五〇八)�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 (五〇八)�
君子食無求飽* 論語 (五〇九)�
吾十有五誌 於 學* 論語 (五一〇)�
富與貴* 論語 (五一〇)�
飯疏食飲水* 論語 (五一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 論語 (五一二)�
仰之彌高* 論語 (五一二)�
子貢問政* 論語 (五一三)�
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 (五一四)�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 論語 (五一五)�
大同* 禮記 (五一六)�
好學近乎知* 禮記 (五一九)�
大學之法* 禮記 (五二三)�
博學* 禮記 (五二四)�
君子內省不疚* 禮記 (五二五)�
語法(下) (五二六)�
第八節 詞類活用* (五二六)�
一 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動詞 � (五二六) �
二 名詞、動詞作狀語 (五二九)�
三 使動用法 (五三三)�
四 意動用法 (五三九)�
第九節 判斷句* (五四二)�
一 ‘者……也’ (五四二)�
二 ‘者……’ (五四四)�
三 ‘……也’ (五四四)�
四 ‘……’ (五四五)�
第十節 被動句* (五四八)�
一 被動句和被動句式 (五四八)�
二 幾種常見的被動句式 (五四九)�
第十一節 詞序* (五五六)�
一 賓語前置 (五五六)�
二 定語後置 (五六三)�
思考與練習 (五六四)�
參考文獻 (五七一)
第七單元�
文選 (五七三)�
道可道* 老子 (五七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子 (五七五)�
三十輻共一轂* 老子 (五七六)�
麯則全* 老子 (五七七)�
知人者智 老子 (五七七)�
道生一 老子 (五七八)�
天之道 老子 (五七九)�
小國寡民* 老子 (五八〇)�
胠篋* 莊子 (五八〇)�
鞦水* 莊子 (五八七)�
魯少儒* 莊子 (五九〇)�
惠子相梁 莊子 (五九一)�
運斤成風 莊子 (五九二)�
音韻* (五九三)�
第一節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五九六)�
一 和聲母有關的概念 (五九六)�
二 和韻母有關的概念 (五九九)�
三 反切 (六〇一)�
第二節 中古音 (六〇二)�
一 廣韻 以前的韻書 (六〇二)�
二 廣韻 (六〇三)�
圖二十三 宋本廣韻 首頁 (六〇五) �
三 韻鏡 (六〇六)�
圖二十四 韻鏡 圖例 (六〇七)�
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 (六〇八)�
五 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變化 � (六一〇) �
第三節 上古音 (六一三)�
一 上古音的韻部 (六一三)�
二 上古音的聲母 (六一九)�
思考與練習 (六二三)�
參考文獻 (六二六)�
附錄 古入聲今讀平聲字簡錶 (六二八)�
第八單元�
文選 (六三〇)�
人皆謂我毀明堂* 孟子 (六三〇)�
許行* 孟子 (六三三)�
榮辱* 荀子 (六三八)�
詩詞格律* (六四五)�
第一節 詩 律 (六四五)�
一 近體詩的分類和結構 (六四六)�
二 近體詩的押韻 (六四九)�
三 近體詩的平仄 (六五四)�
四 近體詩的對仗 (六六五)�
第二節 詞 律 (六七〇)�
一 詞調、詞牌 (六七一)�
二 減字、偷聲; 添聲、添字、攤破;�促拍; 令; 引; 近; 慢 (六七五) �
三 詞譜、詞韻 (六七八)�
四 平仄與句式 (六八二)�
五 領字 (六八五)�
六 押韻 (六八六)�
七 對仗 (六八九)�
八 用典和引言 (六九一)�
思考與練習 (六九三)�
參考文獻 (六九五)�
附錄一 佩文詩韻釋要 選 (六九七)�
附錄二 詞韻 (七一九)�
附錄三 詞譜選 (七三二)�
第九單元�
文選 (七七〇)�
更法* 商君書 (七七〇)�
尚賢 墨子 (七七四)�
五蠧* 韓非子 (七七九)�
貴公 呂氏春鞦 (七八九)�
訓詁* (七九四)�
一 傳統訓詁學的實踐與研究概況 � (七九六) �
二 古注的作用 (八〇〇)�
三 古注的類型 (八〇一)�
四 古注的術語 (八〇三)�
五 古注的體例 (八〇七)�
思考與練習 (八一〇)�
參考文獻 (八一二)�
第十單元�
文選 (八一三)�
諫逐客書* 李 斯(八一三)�
賜南粵王趙佗書* 劉 恒(八一八)�
獄中上梁王書* 鄒 陽(八二二)�
報任安書* 司馬遷(八三一)�
古書的標點 (八四七)�
一 古書標點中的常見錯誤 � (八四九) �
二 標點古文的基本方法 (八五一)�
思考與練習 (八五八)�
參考文獻 (八六〇)�
第十一單元�
文選 (八六一)�
黃帝* 史記 (八六一)�
垓下之戰* 史記 (八六六)�
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 (八六九)�
修辭* (八八三)�
第一節 修辭學研究簡況 (八八三)�
一 古代的修辭研究 (八八三)�
二 現代修辭學的建立和發展 � (八八五) �
第二節 古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格 � (八八八) �
一 起興 (八八八)�
二 比喻 (八八九)�
三 誇張 (八九一)�
四 引用 (八九一)�
五 藉代 (八九五)�
六 變文 (八九九)�
七 互文 (八九九)�
八 並 提 (九〇〇)�
九 倒置 (九〇一)�
十 委婉 (九〇二)�
十一 頂真 (九〇四)�
十二 析字 (九〇五)�
十三 排比 (九〇六)�
思考與練習 (九〇七)�
參考文獻 (九一〇)�
第十二單元�
文選 (九一一)�
答客難* 東方朔(九一一)�
解嘲 揚 雄(九一七)�
情 采 * 劉 勰(九二六)�
蘭亭集序 王羲之(九三三)�
鄭玄傳* 後漢書 (九三五)�
音辭* 顔氏傢訓 (九四一)�
古代的文體* (九四七)�
一 傳狀 (九五〇)�
二 論辯 (九五二)�
三 雜記 (九五三)�
四 奏議 (九五五)�
五 詔令 (九五六)�
六 碑誌 (九五七)�
七 哀祭 (九五八)�
八 序跋 (九五九)�
九 書啟 (九六〇)�
十 箴銘 (九六一)�
十一 頌贊 (九六二)�
思考與練習 (九六三)�
參考文獻 (九六六)�
附錄 文體文選 (九六七)�
一 傳狀體 (九六七)�
子劉子自傳 劉禹錫 (九六七)�
二 論辯體 (九七〇)�
過秦論 (上) 賈 誼 (九七〇)�
管蔡論 嵇 康 (九七三)�
雜說四首 (選二) 韓 愈 (九七五)�
其一 (九七五)�
其二 (九七六)�
進學解 韓 愈 (九七六)�
原性 (節選) 韓 愈 (九八〇)�
原毀 韓 愈 (九八二)�
留侯論 蘇 軾 (九八四)�
原君 (節選) 黃宗羲 (九八六)�
原臣 黃宗羲 (九八七)�
三 雜記體 (九八九)�
燕喜亭記 韓 愈 (九八九)�
喜雨亭記 蘇 軾 (九九一)�
黃州快哉亭記 蘇 轍 (九九二)�
先秦古器記 劉 敞 (九九四)�
四 奏議體 (九九五)�
陳政事疏 (節選) 賈 誼 (九九五)�
論貴粟疏 (節選) 鼂 錯 (九九七)�
陳情錶 李 密 (九九九)�
論佛骨錶 韓 愈 (一〇〇一)�
五 詔令體 (一〇〇三)�
高帝求賢詔 漢書 (一〇〇三)�
景帝令二韆石修職詔 漢書 (一〇〇四)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漢書 (一〇〇五) �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一〇〇六) �
六 碑誌體 (一〇〇九)�
封燕然山銘 班 固 (一〇〇九)�
柳子厚墓誌銘 韓 愈 (一〇一〇)�
潮州韓文公廟碑 (節選) � 蘇 軾 (一〇一四) �
七 哀祭體 (一〇一七)�
弔古戰場文 李 華 (一〇一七)�
祭蘇子美文 歐陽修 (一〇二〇)�
八 序跋體 (一〇二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一〇二一)�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一〇二二)�
九 書啓體 (一〇二四)�
與韓荊州書 李 白 (一〇二四)�
答李翊書 韓 愈 (一〇二六)�
十 箴銘體 (一〇二九)�
座右銘 崔 瑗 (一〇二九)�
五箴 韓 愈 (一〇二九)�
陋室銘 劉禹錫 (一〇三一)�
十一 贊頌體 (一〇三二)�
項羽本紀贊 司馬遷 (一〇三二)�
酒德頌 劉 伶 (一〇三三)�
子産不毀鄉校頌 韓 愈 (一〇三四)�
附錄一 説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漢語大字典 部首對照錶 (一〇三六) �
附錄二 中國古代語言學傢選 (一〇八八)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