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jncey,1785—1859),英国散文家、文学批评家。1785年8月15日出生于曼彻斯特的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时代擅长希腊文和拉丁文。1803年进入牛津大学,着重学习英国文学和德国语言、文学,对英国新兴的浪漫主义文学非常向往。他的散文富于幻想和感情,注重辞藻和音乐性,常常有意识地模仿17世纪早期英国散文家的风格,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文学批评家之一。1821年,《伦敦杂志》发表了德·昆西的著名作品《一个英国吸食鸦片者的自白》,这部作品预示了现代派文学的题材和写作方法的出现。1826年他迁居到爱丁堡,1859年12月8日去世。
作者因病染上毒瘾,成了难以自拔的“瘾君子”。在鸦片瘾发作的时候,在戒食鸦片极端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做一些稀奇古怪,可怕的梦,这些虚无缥缈的幻梦又跟神奇的幻想世界交织在一起,在心灵与肉体的非同寻常的炼狱般折磨中,作者将毒品控制下的奇异经历和感受完整地记录下来,坦率地写作了这部真实而独特的忏悔录具有非凡穿透力的思想与散文家的妙笔使本书成为英国近代文化史上罕见的奇书。
买下这本书的很大缘故是因为之前读了《伦敦的叫卖声》,18~19世纪的英国散文名家们一一登场,而德昆西的表演相当不俗。 而阅读完毕,我的感受却和再之前的那本《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样,被华丽而繁复的词藻冲昏了头脑,须睁大眼睛,才能看得见埋藏在锦绣花...
评分买下这本书的很大缘故是因为之前读了《伦敦的叫卖声》,18~19世纪的英国散文名家们一一登场,而德昆西的表演相当不俗。 而阅读完毕,我的感受却和再之前的那本《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样,被华丽而繁复的词藻冲昏了头脑,须睁大眼睛,才能看得见埋藏在锦绣花...
评分 评分很多人将沉溺看做是一种堕落的表象,消极的,逃避式的。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却又是一种极富诗意的事情,想尽了可能发生的不安与窘迫,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沦陷,倾注自己的情与爱,这,是一种多么神圣的姿态。 人类是一种极度需要幻觉的生物,需要一种奇妙的感觉去支撑...
太伟大了!
评分译得一般。又啰嗦又明白,老实的聪明人,像《项狄传》《忧郁的解剖》
评分09-8 湘西 翻译不好
评分个人体验
评分个人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