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随想和短论的缀合;第二部分是若干具体历史材料或文学作品的考证;第三部分是在考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遭遇以后,在走出中世纪过程的不同时期,在中国引起怎样的碰撞和变异。
朱维铮 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集林》主编。曾在北美、西欧和东亚的多所大学做过客座教授。
著作主要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等。编注辑校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章太炎选集》(合作)、《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及增订本、《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卷一、《章太炎全集》卷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等。主编有《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十种,《传世藏书》经学史类二十一种、诸子类五十种,《马相伯集》,《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以及论文集《传统文化的再估计》、《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基督教与近代文化》等,曾长期主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编辑。
二十年前读到《走出中世纪》,当时就极为喜欢。不过这次重读增订本,觉得当时肯定没能读懂。咱虽不能说年近四十而知三十九年非,好歹也有所进步不是? 作者界定中国的中世纪,上至秦汉帝国,下至清末,凡二千年。明清两代,封建专制最烈,同时又出现了走出中世纪的可能。作者...
评分朱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编辑催促下整理的一些旧日随想、短论等文字,缀合而成的一本书。因此,除却文字顺畅、观点新颖、融史料于论述等优点外,还是要问,既然题名为“走出中世纪”,那么整本书有没有核心逻辑呢? 在流畅阅读完关于利玛窦、徐光启、康雍乾、汤若望...
评分看完这本书大概是半个多月前,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印象里是作者散布在各处的文章集成的册子——话说近来好像有不少学者以此种方式出书,将散布在网络或期刊上的文章随意按照一些主题集中起来,就是一本新书了,若是这位学者名声比较大,那简直可以是一部值得重点推荐的大著...
评分清宫戏不少,但真正货真价实的清代史书不多。可能离现在最近,有些东西还没爬梳出来。但历史不就证明了一个真理:愈是古远,人们就愈是敢于表达,愈是近代,人们就越沉默。看看对文革的研究知道了,几乎都是国门外的人在发言,国内的人往往是沉默着(主动或者被动)。 朱老先...
评分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文风,激情有余,思辨不足。
评分雍正、乾隆父子,虽然是满洲人,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种种统治术,都相当谙熟。单看他们都能写一笔好字,诌几句歪诗,能就经书里面的几个问题同学者对话,便知他们的汉宋文化功底都比明太祖父子略高一筹。那么心态呢?可就不如了。这对父子的猜忌、冷酷、残忍、虚伪,也在明太祖父子之上。原因无它,在于他们时刻不忘自己首先是压迫民族的首领,其次才是统一帝国的君主。作为前者,他们对汉宋文化了解越多,就越担忧被汉人同化,也就越发要严分满汉。作为后者,他们对统治术越精通,就越善于运用独裁权力,也就越有能力搞政治恐怖,更其是无形的恐怖。
评分历史能让人聪明,前提看来还是要是本来就聪明。
评分从明末到清末,中国的思想界都在想什么?什么方向?什么牵绊?什么要求?影响后期革命的各种主张,哪些纯属舶来,哪些在中国社会早有萌芽?朱维铮这本文集值得一看。
评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波折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么回首过去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