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陈寅恪 余英时 历史 诗词 思想 余英時 陳寅恪 人物
发表于2025-02-22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余時英
一九三○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二○○六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初读时颇为反感,以为余某人诠释过度且多穿凿处。通读全书后,印象有所改观。余氏的确文史功力深厚,且善于修正旧说,值得肯定。其最初文字写于1958年,当时余氏年仅28岁,虽然释证功力尚乏,但识见之敏锐也堪叹服!这里借用周一良的评价:“我读后觉得虽个别地方或许失于求之过深,近乎穿凿,但就总体说来,这部《释证》是触及陈先生心事的,是研究晚年陈寅恪的人不可不读的。”
评分通过ipad阅读的第一本书,历时一月有余,非常辛苦,也创获良多,重新认识陈寅恪,也重新认识余英时
评分紹興,我沒去過。但讀這本書,便明白應接不暇到底是什麽意思了。正如陳先生大文一樣,容有不確之處,但其思路、方法,確是難以企及的。
评分“作者知我”
评分“玉溪满贮伤春泪,未肯明流且暗吞”...寅老晚年别具匠心、九曲回肠的精美诗文,堪称写给毛时代的挽歌
今天上豆瓣,有幾個收穫。第一,得知有《劍橋倚天屠龍史》之妙書。光讀簡介就饞得慌。此書不知何時能在台灣出版。第二,網友姚夢痕推薦《海外漢學研究參考書目》,翰苑琳琅,珍藏之不暇。姚先生又引用陳寅恪詩句「群趨東鄰受國史」(下句「神州士夫羞欲死」)加以點評,今昔對...
评分 评分此書想見多年,終於今年在網上看到,並承萬兄於忙中打印裝冊贈予。盥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雖然也有強悍之處,但瑕不掩瑜,究竟是大手筆。就算是對陳先生沒有興趣的文史學者,也該讀一讀,以知古代文人學者作詩為文時,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隱衷的。 對於余先生,我自己一直也有偏...
评分此書想見多年,終於今年在網上看到,並承萬兄於忙中打印裝冊贈予。盥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雖然也有強悍之處,但瑕不掩瑜,究竟是大手筆。就算是對陳先生沒有興趣的文史學者,也該讀一讀,以知古代文人學者作詩為文時,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隱衷的。 對於余先生,我自己一直也有偏...
评分根据余对陈诗的解释,梳理“事实”如下:北京解放前,陈到广州,但拒绝胡适邀请去台湾,原因甚多,而陈妻要去台湾,夫妇发生争执。广州未解放时,北京开政协会议,陈对梅兰芳等一干与会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久,韩战事起,台湾割据之态已成,陈后悔未去台湾,对老妻抱歉且...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