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03-1950), 英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动物农场》、《1984》等。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遍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1939年,二战爆发,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由于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45年,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出版。1949年,《1984》问世,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作品入选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2种文字,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
1950年,因肺病去世,年仅47岁。
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
评分朋友曾经问,看过1984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人说恐惧,可是我却只感受到刻骨的,无法用泪水倾泄的悲伤。 在黄昏的小屋里,他和她从缱绻后的睡梦中醒来,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她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和尘世中种种车来人往。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
评分《1984》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读到的时候我惊了一跳。 大洋国的外围党员每天早晨醒来之后,都要在电幕的监视下做一套体操。其中有一节“指尖碰脚趾”的动作,是温斯顿最痛恨的。每次一做这个动作,他都会“从脚踵到屁股感到一阵剧痛,最后常常又引起咳嗽的发作。”他原本正陷于...
评分自从一九九零年夏天来美,身不由己一直有国难归。去年十月,有友人约我从华盛顿回北京去讲学,我一口就答应了。 八年中,多少至亲好友一个接一个谢世了。远一些的不说,前年六月,董乐山从北京寄来《汪曾祺悄然归去》的剪报。曾祺和我相知六十多年,九零年夏我离京前曾到他家...
评分精准的剖析、敏锐的前瞻性和缜密的构思,以及出色的文学性。无论1984存在与否,而体制、自由斗争、集权统治以及权力追逐永远都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人的本性中亦永远存在可以彻底毁灭自我的极恶,而不平等既是诱因也是目的。进一步说,以此更能睹见搭建在所谓理性与人性上人类文明的脆弱。寓言的意义在于对于寓意中象征和概念的探讨和反思,从而引起世人警醒,而并非一厢情愿要将现实削足适履映射进故事;无论寓言与现实二者在多大程度上彼此相似,以前者取代后者从而放弃对后者的独立观察与思考,恐怕奥威尔这书是白写了。更何况这种比照等同温斯顿读果尔德斯坦恩的著作,除了给予一些慰藉性的幻觉之外,不会带来真正的启发或者希望。
评分人性作为个人的人性终于被消灭。最后当温斯顿面对被老鼠撕咬的恐怖时,大喊着“咬裘丽娅!别咬我!怎样咬她都行!把她的脸咬下来,啃她的骨头!”时,我从内心感到了深深的悲哀,不再有爱,不再有人性,只有党,有集体,有瞒与骗是永恒,他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下了。当结尾面对老大哥的笑容他发出由衷的赞美而不再是怀疑时,“他战胜了自己”,“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的确,他终于成了行尸,人,终于被消灭了。
评分转让:老版本 某图书馆藏的 封面有个浅的图章需要的豆油
评分转让:老版本 某图书馆藏的 封面有个浅的图章需要的豆油
评分从上学期开学看到这学期开学。。。后面洗脑的部分非常精彩,让我怀疑和前面是不是一个人写的。无论是红色还是专制恐怖,我却从中读出一个人收到他所处的社会的全方面潜移默化或强制性的影响,这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抗的,是很无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