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这么好的书,竟这么垃圾的翻译,着实让人失望透顶,浪费我三十多元。译者介绍还说精通英俄两国外语,我看都是一知半解吧。很多地方语言生涩不说,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还在网上能够找到以前的译本电子稿。
评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神,巴赫金也是神···这本书读了三遍,才勉强整理出笔记,预计以后还要读N遍,才能完全吸收掉··· 翻阅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量著作,会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这里讲的不是某一位创作了中长篇小说的文学艺术家,而是有几位堪称思想家的作者,发出了一连串的...
评分书的副标题“复调小说理论”,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是想提出“复调小说”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复调小说呢?有些人会很简单的想到小说结构上的交错,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并且联想到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章节双线交错的形式。但其实复调小说的概念远比这个要复杂深入...
评分(1)托尔斯泰运用独白手法很经典的作品 故事写了三个人的死:有钱的地主太太、马车夫和树的死。但托尔斯泰在这里把死写成了生命的总结,认为死的总结是理解、评价整个一生的最佳的视角。因此可以说,故事里实质上描写了三个获得了完全的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所有这三个生命和由...
评分夜深了。 冷風在窗子縫隙處吹進,肩胛一陣刺骨的涼,似是患了風濕。 蟑螂們從各個潛居處鑽了出來,窸窸窣窣地爬來爬去,傳來多隻毛腳與地面的摩擦聲。 我呆坐在電腦前,對著螢幕,以及在螢幕中偶有閃現的死灰色的臉,整理著一天的思緒。耳畔忽然傳來一...
称陀的小说为“复调小说”,以区别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独白小说”。主人公在陀的小说中是独立于作者控制之外的思想个体,他的思想没有萌生、发展、深化的过程,而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独立的。这些思想不能脱离它们的主人公,是“有人称的真理”,因为陀反启蒙,反理性逻辑,容不得普适真理(启蒙导致上帝之死)。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五章对小说中语言的分析。陀小说中真理显现的唯一途径是对话,小说中所有的语言——独白、叙述、对谈,均是寻求对话或模拟对话,对话是“一切的中心”。在“对话”中,小说中的人不断地改换视角:以对谈者为视角反驳自己,为避免反驳而扭曲己意,向对谈者掩饰自己,从自己中分化出第三个人说服自己,蒙骗自己的分身……他们“尽管表面上说些零碎的斩钉截铁的句子,但实际上总把最终的意思隐藏起来,避而不谈。”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 极其晦涩难懂
评分好新颖!
评分称陀的小说为“复调小说”,以区别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独白小说”。主人公在陀的小说中是独立于作者控制之外的思想个体,他的思想没有萌生、发展、深化的过程,而是一开始就是成熟的独立的。这些思想不能脱离它们的主人公,是“有人称的真理”,因为陀反启蒙,反理性逻辑,容不得普适真理(启蒙导致上帝之死)。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五章对小说中语言的分析。陀小说中真理显现的唯一途径是对话,小说中所有的语言——独白、叙述、对谈,均是寻求对话或模拟对话,对话是“一切的中心”。在“对话”中,小说中的人不断地改换视角:以对谈者为视角反驳自己,为避免反驳而扭曲己意,向对谈者掩饰自己,从自己中分化出第三个人说服自己,蒙骗自己的分身……他们“尽管表面上说些零碎的斩钉截铁的句子,但实际上总把最终的意思隐藏起来,避而不谈。”
评分去年的一篇习作里引用了对话理论,可直到今天才读得热泪盈眶。孤独的巴赫金强烈地渴望对话,渴望自己的语言发出声音,被人倾听,哪怕回答、赞同、共鸣之外,还有辩论、反对和嘲笑。所幸,近半个世纪以来,参与对话的读者越来越多,复调的层面上余音袅袅。人们与巴赫金对话,同时也构建大型对话,认识和感知世界,世界同样不是一个沉默无语的认识客体。当然,对话消泯差异性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差异,大型对话现场仍然充斥着喧闹和杂音。但是,只要存在着本体论意义上的对话的可能,相互的融通和理解就会伸展向美好的可能,人们也就能在一种未完待续的自由中,深度地理解和阐明自己,创造自觉而有意义的人类生活。 此刻,你想和谁来一场面对面的,畅快淋漓的对话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