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我是外行乱入的……如果是专业学城市规划的请直接忽略这篇…… 得刚开始上网的时候,就有了在线社区。从QQ公共聊天室到可乐8,从Discuz搭建的论坛到Facebook,自从有了这个线上的虚拟世界之后,社区这个词就频繁的出现。 说起在线社区,脑子里最直观的是BBS,这是最容易理解...
评分下面这些都不是我写的,原链接在这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90677/ 我想到的作者都想到了,我就不重写一遍浪费时间了。 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生发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缺少: 1)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 2...
评分我常常在城市中迷失——在北京满是尘土的未来朝阳CBD里,在上海习以为常的延安高架的车流堵塞中或是在广州那无限延伸的混乱的广州大道上——这就是所谓步向美好的城市? 勃兴、衰败与重新复活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边际在当下的中国城市,表现得仿如潮汐般迅速变更。我们身边满是那...
评分走出庭院之后 ——城市小区的兴起及新人际空间的形成 ■ varro 现代城市生活是在走出庭院之后开始的。这种生活正在日益把人们限定在一个个促狭的空间里——或许是有形的物理空间,比如办公室的格子间;或许是无形的心理空间,你看得出对面走来那个穿阿玛尼西服的男人,此...
评分交给老师的读书笔记删掉一些八股剩下的零碎东西: 每次有朋友来厦门旅游,他们最喜欢现代整洁色彩斑斓的环岛路,和连接鼓浪屿历史文物别墅与可爱店铺的街道。而我更喜欢一个人漫步在两旁晾晒着普通内衣裤的有人情味的小巷。它们也一样安静,但背景里人们琐碎的生活噪音以及交...
雅各布斯可以更絮絮叨叨一点。另外,最后一章竟然是科学哲学,什么鬼。
评分之前还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报告。雅各布斯真的是完全影响了我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规划的态度和想法。其实只要问一个问题就好:城市是为了谁而建的?是为了某个喜欢鸟瞰人类世界的神灵,还是为了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个问题,那么中国的城市只能是在建造而永远不可能发展,城镇化也只不过变成了某种模式的复制而已。
评分有些啰嗦
评分重读,不给五星是因为对翻译不满。1.对比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就知道作者的观点几乎是现有城规知识体系的一次颠覆,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对《雅典宪章》的另类解读,霍华德的田园理论不适用,芒福德不接地气,柯布西耶也太短视,对局部区域人口规模的限制?笑话;2.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作者的理念里融合了不少东方哲学式的思考,如无为之治,如天下大同;而她所倡导的城市规划工作执行理念也与我一直以来的思考不谋而合——看够了太多所谓的精英决策,领导一纸令下所有技术人员不得不从的尴尬,规划成为鬼话——规划人员应当走到街道中去,看看实际发生的问题,而非屈从权威为人背书;3.最后第四部分提出的建议在现在看来仍属超前,让我感受到城规理论的更新换血甚至已经是全人类发展理念更迭层面的问题,任重道远。希望以后有机会读原版。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语言干巴罗嗦,结构混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