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表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系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志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了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西元前264年,因西西里島的領土問題,羅馬與握有地中海制海權和商權的腓尼基人殖民都市--迦太基發生衝突,歷經三次的布尼克戰役,羅馬於西元前146年殲滅迦太基城。西元前133年,羅馬併吞努曼提亞,使西班牙內政趨於安定,羅馬掌握西地中海的霸權,並陸續向東一一征服馬其頓、希臘等城市,更遠征敘利亞,將小亞細亞納入版圖,使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內海」。 本書以戰爭為題材,描述這一百三十年間羅馬稱霸地中海的歷史,尤其詳盡述說從西元前218年,漢尼拔從西班牙率領眾群,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本土,到西元前202年,羅馬名將西比奧於北非扎馬一役擊敗漢尼拔,被稱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尼克戰役。歷時十六年,雙方八回合的會戰,作者緊湊舖陳令人擊掌稱快的戰爭場面,勝利逆轉的精彩情節,鮮明地呈現登場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戰爭反映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為什麼知識優越的希臘人、軍事力量強大的迦太基人最後會敗給羅馬人?而什麼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因緣際會?是天時地利?還是領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
因为关注汉尼拔的战史而阅读盐野七声《罗马人的故事》,后来便迷上了她的作品。一个日本女人因为对古罗马历史的迷恋居住意大利30年,用15年时间写就15册罗马人的故事。让人惊叹的是,她大气的历史视野、平和的叙事角度、温婉的文笔、严谨的逻辑分析,有时让你怀疑这究竟是历史...
评分汉尼拔,有卓越的战术,他的战略也基本正确,只是不及其战术能力的高明。以汉尼拔为代表的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布匿克战争,基本上,是一个惊世绝艳的英雄与一个优良稳定的团队之间的竞争。对前者而言,速战速决是胜利的关键。当双方都回归于正确战略,开始持久战时,时间会帮助...
评分当我读到第242页,表明整本书即将读完(共325页),也表明汉尼拔之战即将落幕。 公元前204年罗马统帅西庇阿率领2.6万名士兵以及足够食用45天的粮食和淡水离开了附属行省西西里,登陆迦太基。最终于前203年以2.6万士兵战胜总人数达9.3万人的迦太基·努米底亚联军...
评分 评分当我读到第242页,表明整本书即将读完(共325页),也表明汉尼拔之战即将落幕。 公元前204年罗马统帅西庇阿率领2.6万名士兵以及足够食用45天的粮食和淡水离开了附属行省西西里,登陆迦太基。最终于前203年以2.6万士兵战胜总人数达9.3万人的迦太基·努米底亚联军...
盐野七生史论结合读来酣畅,纹理也足够清晰。汉尼拔胜于战略,败于体制,西比奥也是一样。但所谓战记尚有数点不明: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攻击力为何?方式怎样?汉尼拔险越阿尔卑斯山损耗甚巨不是其后势弱之因?横扫南意大利后数年不战不走不作为,补给几近于无,所为之何?且何以保持强劲战力?汉尼拔奉召回迦太基为何不带全兵力?战象驱策不易,数度反噬,为何继续仰赖?冷兵器时代平原会战什么样的战法能使双方战损比达一比数十?此书毕竟不是战争史。
评分迦太基的灭亡,其实让人扼腕叹息的。
评分布匿战争,罗马vs迦太基,汉尼拔vs西比奥,作者叙述很好看,不枯燥,而分析也是很引人深思,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各方面层层叠叠。这套书好想买台版……
评分比任何人都想灭亡罗马的汉尼拔,最终促使罗马走向了地中海霸主。稳健的帝国主义路线是与君子共谋的方法,稳健却未必稳定。
评分战争场面的叙述是一个亮点,但是没有写出罗马与迦太基七百年的恩怨所应有的气象与宿命感,偏袒罗马太过,虽然以汉尼拔为名,但明显西庇阿写得更出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