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人的痛苦》是蘇珊·桑塔格繼《論攝影》之後又一本關於攝影的專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本書聚焦於戰爭攝影,探討影像反映齣的人的痛苦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慘不忍睹的影像盡管能喚起觀者的悲憫之心,但人們的無能為力感更讓這些在生活中無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顯得多餘而荒誕。若不經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內容,我們的道德判斷力隻會愈來愈弱。桑塔格以純文字書寫影像,為觀者提供思考空間以正視“他人的痛苦”。
蘇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濛·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傢圖書奬、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奬,並獲得2003年度德國圖書大奬——德國書業和平奬。
我並沒很愛這本書,某些行文用詞,令我想到了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很言簡義駭的內容。 奇怪的是,台灣人評論這本書、閱讀這本書的數量居然超越了對岸的同胞好幾千倍,莫非,大家都是學術控或文青控嗎?對於桑塔格的觀點,跟我以前在AI當義工翻譯內容的感想是一樣的:無法...
評分最近在拍,拍过一些PP,很想知道,我的一些疑惑该如何解释。所以很痛苦很慢速的看着 其他评论暂时没敢看,怕无谓的影响 看的过程有种缓缓被贴近的感觉,该怎么面对他人的苦难从容举起DC,为什么而做。时而会很惊叹,作者对人性的深思,下笔的描述,或者是译者的 看过二遍,...
評分1924年,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出版了摄影集《反战之战》,共有180多幅照片,主要取自德国军事和医疗档案馆,记录了四年大战的毁灭、屠杀和堕落:破坏严重的教堂、大肆洗劫的城堡、被夷平的村庄、被摧毁的森林、被鱼雷击沉的客轮、被震碎的车辆、被绞死的拒服兵役者...
評分自從相機發明後,影像帶給人比圖像更直接的衝擊。那些在戰場上攝得、被視為名留百世的照片,尤其得到人們的激動與理解。在相機發明的五、六十年內,相片的「真實」都毫不懷疑的被信任。 但在攝影技術被人們廣為知悉時,早期影像的真實性便開始被人們質疑,並且一一揭穿。如在...
評分最近在拍,拍过一些PP,很想知道,我的一些疑惑该如何解释。所以很痛苦很慢速的看着 其他评论暂时没敢看,怕无谓的影响 看的过程有种缓缓被贴近的感觉,该怎么面对他人的苦难从容举起DC,为什么而做。时而会很惊叹,作者对人性的深思,下笔的描述,或者是译者的 看过二遍,...
字大行疏還忒薄。從照片、影像媒介“讀”戰爭、他人和痛苦。比照德波爾、布希亞、集體記憶研究。黃譯《關於》太輕,颱譯《旁觀》太偏,《思量》或《審視》兼顧尊重、體察、旁觀、談論等。regard(ing)譯法正是在全球化、媒體化、景觀化世界中如何與他人共居的“重點所在”
评分我們的同情宣布我們的清白,同時也宣布瞭我們的無能。
评分她的思考總是深入的,錶達總是平實而精到的,看她能想到她當時所想,但也自問為何自己從沒這麼想?
评分馬航事件中,官媒為何熱衷煽情?通過影像乃至社交媒體去“觀看”他人的苦難,容易産生“同情”,但同情需要轉化為行動,否則就會枯竭,進而産生無力感和冷漠。但隻要我們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就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謀,我們就是清白的。這種尋求清白的心理,官方比網友更需要。桑塔格認為,美化是攝影機的經典功能“把淒惶放大,或許能激使人們多點關懷,但也可能令觀者感到人間的苦難太過碩大無朋,太過宏觀壯麗”。其實中國文言文也有這種美化功能啊,比如《世說新語•任誕》寫:“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鬥,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评分桑塔格屬於那種能把自己的博學都歸於她長期關注的那麼一兩個核心命題的奇纔,難得的是,絕無陳詞濫調,更不牽強附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