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桑塔格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书里,桑塔格把她关注的焦点从之前的艺术家们和他们所创造的文本那里转移到了所被呈现的素材上——那些被不断观看和不断表现的面孔和状态。这些面孔和状态被桑塔格用“他人”一词指代。“他人”的角色在评论界并不陌生,...
评分在胶卷机还十分普及的年代,在按下快门之前,人们是十分慎重的:精心挑选拍摄地点、左右调试镜头角度、反复琢磨上镜姿势……在按下快门之后,还得小心胶卷曝光、拿到暗房冲洗。经过耐心的呵护和等待,照片才能最终成像,在去照相馆的路上就开始欢欣鼓舞,拿到装着照片的纸袋,...
评分人生,或许是个陷阱。 前些日子我在看桑塔格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关于他人的痛苦》。那书探讨的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表现人类痛苦的图片。有很多人说,那些充满了眼泪、悲愤、撕心裂肺额的呼号、无可奈何的凝望的照片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消费品。我们早已对他人...
评分灾害又一次把我们的摄影记者推向了风间浪口。摄影师旁观的身份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们发问:这些人为什么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只会躲在取景器后面按快门呢?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有这样的段落: “在一个摄影出色地听任消费者操纵的世界,场面...
评分我們沒有資格批評法國人所擅長的誇飾,Susan Sontag是對的,但Jean Baudrillard也是對的。 是這樣的,我們可以認同(甚至是體現)Susan Sontag在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裡,近乎悲憤地指出,戰場上的槍林彈雨要比某些理論家(尤其法國)所謂的超真實;所謂的影像即是真...
翻译得着实糟糕了些…
评分时刻用记录残忍的方式来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地狱。
评分她的思考总是深入的,表达总是平实而精到的,看她能想到她当时所想,但也自问为何自己从没这么想?
评分马航事件中,官媒为何热衷煽情?通过影像乃至社交媒体去“观看”他人的苦难,容易产生“同情”,但同情需要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进而产生无力感和冷漠。但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就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就是清白的。这种寻求清白的心理,官方比网友更需要。桑塔格认为,美化是摄影机的经典功能“把凄惶放大,或许能激使人们多点关怀,但也可能令观者感到人间的苦难太过硕大无朋,太过宏观壮丽”。其实中国文言文也有这种美化功能啊,比如《世说新语•任诞》写:“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评分埃德蒙•伯克说:人们喜欢观看苦难的图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