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出品人:
页数:280
译者:渠敬东
出版时间:2006-4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60753
丛书系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图书标签:
  • 法兰克福学派
  • 哲学
  • 霍克海默
  • 阿多诺
  • 现代性
  • 西方哲学
  • 启蒙
  • 社会学
  • 启蒙
  • 辩证法
  • 哲学
  • 思想
  • 历史
  • 批判
  • 理性
  • 自由
  • 社会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作者简介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1895-1973)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并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纽伦堡。

目录信息

编者说明
新版前言(1969)
意大利版前言(1962/1966)
前言(1944/1947)
启蒙的概念
附论1: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
附论2: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
笔记与札记
人名对照表
名词对照表
霍克海默著作目录
霍克海默生平年表
有关霍克海默的研究文献
《启蒙辩证法》详细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有人说这本书写得神神叨叨,但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作者的错而是译者的错。这本书的翻译可以说错谬非常多,很多地方读中译全不可解,读英译才能明白。 译者自称是按照英文译的,又经过德文的校对,但有些地方中译与英译的意思竟然完全相反,而根据上下文只有按照英译的意思才能顺畅...  

评分

评分

作为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著作,感受到作者的预见性和批判的思想。作者担忧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艺术品将更多的体现出经济资本导向的特点,大众的价值取向也将更多的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作者认为交换价值会引起艺术及内在价值的损害,造成商品贸易之外的道德、情感、传统价值的...  

评分

On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by 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Adorno primarily provides a thorough self-critique of the revisionist version of enlightenment by enlightenment itself.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主要处理的是工业社会中文化的扭曲问题。作者试图表明,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虽然表面上大大增加了文化的丰富性,但产品的内涵却日益丧失,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文化工业使得每个生产者同时成为了消费者——于是,给他们闲暇和财富只是为了让他们消费;而为了尽可能地刺激其消费的愿望,又需要使工作变得繁重不堪,以便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根本拿不出多余的精力,只能投身于那把一切都规定好了的娱乐消遣。由电影、广播和广告构成的文化氛围本身力图达到一种“中性”,即缺乏任何可能撼动其催眠效果的特色;人们虽然一方面对其厌恶不已,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整日与之为伴。在本书中也触及到想象力、图式等可用来处理媒介与接受方式之关系的主题,但作者采取的理论进路阻止了他们进一步向哲学的层面探索——总的来说,结论足够尖锐,但容易流于单纯的批评。

评分

渠老师说,译得也很迷糊...

评分

这部著作主要处理的是工业社会中文化的扭曲问题。作者试图表明,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虽然表面上大大增加了文化的丰富性,但产品的内涵却日益丧失,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文化工业使得每个生产者同时成为了消费者——于是,给他们闲暇和财富只是为了让他们消费;而为了尽可能地刺激其消费的愿望,又需要使工作变得繁重不堪,以便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根本拿不出多余的精力,只能投身于那把一切都规定好了的娱乐消遣。由电影、广播和广告构成的文化氛围本身力图达到一种“中性”,即缺乏任何可能撼动其催眠效果的特色;人们虽然一方面对其厌恶不已,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整日与之为伴。在本书中也触及到想象力、图式等可用来处理媒介与接受方式之关系的主题,但作者采取的理论进路阻止了他们进一步向哲学的层面探索——总的来说,结论足够尖锐,但容易流于单纯的批评。

评分

对启蒙与神话、极权统治之间关系的揭示很精彩。两个疑问:如果说创作者与阅听大众曾经有着稳定的分野,那么在作者/读者的界限日趋松动的互联网语境下,《启蒙辩证法》中关于文化工业的论断是否依然有效?另外,如何避免陷入否定的拜物教化,或者阿萨德所说的英雄主义的批评态度?

评分

现在才读这本书,而且只读了很小一部分,o(╯□╰)o 。 在此 enlightenment大致与Weber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概念类似,并且,技术是知识的本质(p.2)。因此,在知识扩展推进人的启蒙或曰使得人获得自主(Installing them as masters),技术却变成了一种客观的统治的力量,尤其体现在文化产业上。下面想接着读读Habermas在《公共领域之结构转型》中对理性给予了何种稍微宽泛的定义,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二代人物如何拯救“启蒙”... 不太习惯读这种一会儿神话,一会儿理性,一会儿论证,一会儿洞见,一会儿文本诠释的风格,一见就头痛,幸亏论点开头就有...但甚至序言都写得神神叨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