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1895-1973)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并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纽伦堡。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阿多诺是最早完整提出文化工业思考的思想家。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具体说来,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失去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自主的声音,个人的主体性终结了.由于采取...
评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一个论题: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社会上哪个行业赚钱,资本就会像潮水般涌过去。社会中的资本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所到之处就会使原来美好的事物遭到贬损,因为它抽离了传统社会中各种内在价值,取而代之的交换价值。资本的不断扩散,其实...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的确太早了一点,因为它竟然算是我社会理论方面的启蒙读物。只是蛮讽刺的是,作者是本着批判启蒙去的。书很难,记得我最开始读的时候,连读几页一句话都没读懂:连字面意思都不懂。后来放了一阵,我用自己的话把第一章“启蒙的概念”重述了一遍,才算是有了点头...
评分在我们生存的时代,大众文化已经如微尘般每时每刻地漂浮在周遭的空气里。我们沉浸在大众文化中,更多的时候已经对它熟视无睹。然而,就在一片昏昏然中,作为消费品的大众文化竟反客为主,成为驾驭人类理性的工具。 多数大众对此或许是不屑一顾的,但欺骗的神话正在真实地上演...
评分《启蒙辩证法》中文化产业一章共分七个小节,这七个小节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作为大众欺骗的本质。 第一节中,霍格海默犀利地指出“利益群体总喜欢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然而,却没有人提出,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权力的基础,正是...
已晕。
评分这部著作主要处理的是工业社会中文化的扭曲问题。作者试图表明,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虽然表面上大大增加了文化的丰富性,但产品的内涵却日益丧失,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文化工业使得每个生产者同时成为了消费者——于是,给他们闲暇和财富只是为了让他们消费;而为了尽可能地刺激其消费的愿望,又需要使工作变得繁重不堪,以便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根本拿不出多余的精力,只能投身于那把一切都规定好了的娱乐消遣。由电影、广播和广告构成的文化氛围本身力图达到一种“中性”,即缺乏任何可能撼动其催眠效果的特色;人们虽然一方面对其厌恶不已,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整日与之为伴。在本书中也触及到想象力、图式等可用来处理媒介与接受方式之关系的主题,但作者采取的理论进路阻止了他们进一步向哲学的层面探索——总的来说,结论足够尖锐,但容易流于单纯的批评。
评分已晕。
评分实际上,启蒙辩证法不仅仅是启蒙及其讹诈的辩证,也是讹诈和启蒙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的辩证——它作为一种充满希望的救赎手段出现。
评分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之作,但在我看来也是部十分失败的著作,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是想说启蒙理性消灭非同一性进而构建同一性,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那些文化工业和经济繁荣无疑是欺骗人的假象。他们把黑格尔作为批评的靶子,认为普遍同一最终塑造的是没有人格的单子,启蒙扬弃了神话,最终自己却成了神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